简书人物志

简书人物志6:舒雪洁

2021-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九秋之菊

用诙谐轻松的笔调,描写小人物的离合悲欢——读舒雪洁老师作品有感

在简书,我与舒雪洁老师都是资产不到两千的穷家小户,也是不抱团不媚大V不贬后生的“三不”中年,纯粹是业余玩儿文字的普通作者,也许是相同的“阶级”、秉性,让我们在文字里相遇,继而惺惺相惜。

文字的缘分,就是这么妙不可言。

舒雪洁老师的文章除了描写海外风情外,更多地着墨于普通海外务工人员身上,他们为了生活,通过各种方式离开家园,有的还选择了出国门,在异国他乡打拼,个中滋味,不是三言两语可表。

但因自身的原因,走出国门后,他们能够选择的工作大多还是需要付出超长时间的体力活,唯一与国内不同的是,薪资待遇高,但同样要承担各种风险。

舒老师在记录下海外同胞工作的酸甜苦辣时,没有任何煽情、没有用华丽的词汇去反衬各种艰辛,而是用诙谐、俏皮的笔调去描写他们。如《打黑工》:

我在前面跑,警察在后面追,边追边叫,我朝后一看,追我的是个胖子,大腹便便,腰间还挂着手枪手铐警棍什么的叮叮当当,还穿着军用皮靴,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那不叫跑,只能叫快走,我仿佛听到了他的喘息声。
小样儿,想追我,当年老子当兵时十公里全副武装越野可不是白练的,一会儿功夫,胖警察就被我甩得踪影全无。
我来到一个僻静的小巷,坐下来先喘口气,这时才感觉到手和胳膊的疼痛,我咬着牙把扎到手上胳膊上的蒺藜一一拔了出来。

这一段描写画面感极强,读着笑着,眼里就有了泪。

文中的“我”被警察追赶,他没有咒诅对方,没有炫耀自己的“酷跑”,而用白描的方式简简单单一句,“当年老子当兵时十公里全副武装越野可不是白练的”,来结束这个足可以改变他海外务工命运的“突发危机”。

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干脆利落。

我在想,如果舒老师用口水而不是反复修改、推敲,笔下的“我”可能就是呼天抢地、各种抱怨。

当然,如果多用些文字去描写“惨”,可能会赢得更多读者的共情,但这篇文章就会失去文学的美感,而成为“口水”的泛泛而谈。

共情很重要,但舒服老师拿捏得恰到好处,很好地平衡了“共情”与“文学性”。

在一些不符合社会公俗良习的事情上,舒老师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而是附身低下头,用平实的文字,忠实地记录下他们的离合悲欢,如《出国那些事儿--搭伙》一文:

为了解决各自的生理需求,不是夫妻的男人女人同居,一起生活过日子,被称为搭伙,也叫临时夫妻。
有同居前写有协议书的,坚持互不破坏各自家庭的原则,一方回国,或一方家属出国家庭团聚,同居关系便自动解除,今后双方互不纠缠,好合好散。
这种情况据我了解有很多,我无法对他们的这种做法做任何评论,单纯地把这些人归为好人与坏人,似乎都不妥。

舒老师不是没有原则,但他没有用自己恪守的底线作为衡量他人道德标准的标杆。做到了“不知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只着客观记录。

用心写作的人,素材俯首皆是,信手拈来就是一盘色香味俱佳的“好菜”。舒老师做到了。

(2021.1.25---2121.2.3,断断续续地完成于地铁中。)


祝文友们辛丑年 春风得意

读过舒老师的所有文章,但和他没有私交,是那种连QQ、微信都没有交换过的单纯的文友,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文章的喜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