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不拆不成器

面对霸座男,她只说一句话,结果……

2019-09-28  本文已影响0人  闲人yds

一位女子抱着小孩儿上火车,车厢中早已坐满了人。其中个年轻人正躺在座椅上睡觉,一个人却占了两个座位。孩子哭闹着要坐,并用手指着那个年轻人。但是年轻人假装没听见,依旧着睡觉。这时,孩子的妈妈用安慰的口吻说:“这位叔叔太累了,让他睡一会儿吧,他睡醒了肯定会腾出座位来的。”

几分钟之后,那个年轻人睁开了眼,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然后坐直了身子,把另一个座位让给了那个抱孩子的女子。

这中间是发生了什么呢?年轻人的转变是从哪里开始的呢?一开始小孩子哭着闹着要坐,年轻人却不理不睬,妈妈只是说了一句安慰孩子的话,年轻人就客气的让了座。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妈妈说的这句话,一开始,年轻人可能有一种无赖心理,但是他听完那位女子说自己只是因为太累了,睡醒了肯定会把座位腾出来的时候,他知道,原来在对方的眼里是这样看自己的,而自己的内心也发生了变化,也会想“我确实是一个很通情达理的人,只是因为累了,想休息一会儿。”

这个过程发生了什么改变了?年轻人对自己的认识发生了改变,也就是他的自我观发生了改变。那这个自我观是个什么鬼呢?他又是怎么样影响自己以及影响别人呢?现在就来给大家介绍墨菲定律的第一章镜中我效应。


“镜中我效应”,是1902年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的,这个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库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确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所以这个理论又被称作“镜中我效应”。

顾名思义,“镜中我效应”的内涵是,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因此,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观点相反,“镜中我效应”指出,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在家早教上小步

简单地说,镜中我效应就是,一方面,别人对我的评价是我自己的一种真实表现,另一方面我又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调整自己的表现。简单的说,就是我们会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认识自我,自己的自我观,也就是对自己的认知是来源于别人的评价。

我们来举个例子,比如说我每天会在爱心公益群里捐一块钱,那在别人的眼中我就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然后我对这种认知的评价感到十分喜悦,也更加相信自己是一个热心善良的人,而在接下来的一天的工作和生活当中,也一直在以热心和善良来要求自己——这就是我的自我观形成以及应用的一个过程。

那对于镜中我效应可以怎么样去使用呢?

首先,可以用来塑造更好的自己。就像我用每天捐一块钱来影响自己一天的行为,我们可以强迫自己去做一些善事,去帮助别人,不断地强化别人对自己善良的评价,并通过这个评价来进一步强化自己做善事的行为。

富爸爸曾经讲过要成为一个富人,首先要像一个富人一样去思考,先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富人,然后按照富人的标准去做事,这个过程中,别人也会把你当做一个富人来评价来交往,这些也直接会影响你让你拥有像富人一样挣钱的能力,从而变得真正的富有!

其次,可以用来改变别人的行为。就像开头那个故事里的那位年轻妈妈,在想要达成某个方向的时候,你可以给对方贴个标签,从你希望的方向去肯定的,这种评价会让对方的自我观受到你的影响,而他的行为也就会受你的影响走向你希望的方向。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案例呢?欢迎交流分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