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为何化作了商人?
渔夫划着渔船去捕鱼,坚持到黄昏,所获尽是些小鱼虾米。忽然看到岸边猎人扛着猎物返回,渔夫望着猎人肩扛的肥美熊掌,不禁产生了改变现状的想法。渔夫拿起弓箭走进了山林,几番获利后,渔夫丢掉了桨,任曾经载着自己出海的渔船在风吹日晒中腐朽、垮塌……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渔夫所为并无过错,反而在取舍之间让人看到了睿智的商人头脑。“益己者取,损己者舍”。商人忌讳固步自封,取熊掌而舍鱼,明智之举,原因很简单,熊掌比鱼获利更多。
当下,传统媒体式微。其中,犹以纸媒所受冲击最甚,各路媒体纷纷寻求生路。转变经营手段、拓展盈利模式、与新兴媒体接轨……种种手段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是否所有媒体都如同预计那样开拓出新的出路,毫无偏颇呢?
我曾于某报社实习,报社名称不便展出。初入报社的满心欢喜在我拿起报纸时被敲打的七零八落,这便是我憧憬的报社的作品吗?入目毫无美感,排版错误频出,相较于学生作品而言,甚至有所不如。为什么这些在社会中竞争激烈的媒体却反而不如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的校园呢?无他,只是某些懒洋洋的媒体忘记了自己的本职,忘记了自己还是媒体人……
这些懒洋洋的媒体为什么能继续存活,还活的相当滋润呢?
资金支持。
政府拨款的报纸,从某种程度来说不需要依靠销量来增加效益,这句话或许很难听,但却是事实。它们可以稳定的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和薪资,通俗的讲这就是它们的“铁饭碗”。
这种“铁饭碗”想法在某些政府扶持的小型报纸上尤为明显。政府扶持的小报不同于大型报纸,大型政府报纸承担着喉舌的作用,需要为自己的报纸和看报纸的受众承担应有的责任,而这些责任对于那些小型报纸来说有所削弱。这类报纸中那些懒洋洋个体的商人思维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报纸的好与坏并不耽误它们获得恒定的政府资金,受众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或许在他们看来,本职工作还不如一场场高回报的商业活动。在寻求出路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变得本末倒置,报道事实成了副业,商业资金涌入反而成了媒体人醉心钻研的主业。政府的资金是他们恒定的不会流失的本金,商业所带来的“外快”更是惹人眼红,他们便如同盯上了“猎人”工作的“渔夫”,得到了“猎人”的收获时亦享受着已经忘记的“渔夫”岗位所带来的报酬。
媒体人变得不像媒体人,更像是精通利弊的商人。
反观那些没有政府资金支持的报纸,除开广告等维系报纸存活的必备要素外,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自己报纸的精彩度和对受众的吸引程度上来存活。而某些政府小报却可以毫不费力的享受着政府资金扶持与这些靠自己打拼的报纸一起存活下去,别人的存活是艰难,而它们则是享受。
没有政府扶持的报纸,其中一些为了生存,变成了“广告纸”,备受读者批评;而那些颠倒主次的政府小报关注的重心本就不在受众,批评斥责与它又有何干?
这本身就存在着不平衡,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法则在此完全溃退。
话止于此,本文仅是一名新闻专业学生的满腹牢骚之语以及对报纸这一传统媒体的缅怀,作为一名学生评价事业单位与媒体现状或许有些不自量力,然而文中每字每句俱为心中所思所想,只望纸媒灭亡之语莫成谶言……
曾经看过春城地铁报的一期版面,整个版面就是一本线装书的样子。上面有着这样几个字让我至今无法忘怀——古文看起来要到头的样子!我第一眼竟然把它看成了:报纸看起来要到头的样子。或许,报纸的确要到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