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为眼前利,丢掉身后名
名与利,皆人之所欲也。但是,当它们被时空所限定,以“眼前利”和“身后名”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二者孰轻孰重呢?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在我看来,眼前利固然诱人,但是,身后名更值得追求,不仅如此,它还能持续地为人们带来更多利。所以,莫为眼前利,丢掉身后名。
君不见,有些文化行业为了眼前利,心浮气躁,粗制滥造,在短期吸引了眼球之后,终归昙花一现,沦为笑柄;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制假售假,搞一锤子买卖,昔日宾客纷沓来,今日门前车马稀;有些官员为了眼前利,大兴土木,搞面子工程,最终不仅苦了百姓,也毁了自己的政治前途。有些人都因沉迷于眼前的一时之利,而丢掉名誉,丢掉光明的前途。相反,那些不贪一时之利、稳扎稳打的人,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了良好的口碑,赢得了持久的信誉,为自己带来了更大的利益。例如,德国菲仕乐锅具店制造的锅百年不烂、一生不换,在短短几十年间就赢得了全世界近10亿人的青睐,而良好的口碑又为其进一步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
因此,从本质上讲,眼前利和身后名的关系,是当下与未来的关系,是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生活中不应该只有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同样,人生追求的不应只是眼前的一时之利,更应该让身后的美名传播四方,流芳百世。
作为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一方面,应该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名利观。“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要舍弃小我之私心,克服浮躁的情绪,深入扎根群众,了解民众的疾苦,将为人民谋福祉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将短暂的人生投入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另一方面,应该主动学习,更新知识结构,把握事物发展的大势,紧跟时代潮流,为本地区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出谋划策,真正做到清醒有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作为企业家,要树立浓厚的品牌意识,专注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打造让顾客满意的良心企业,做行业的翘楚。同时,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赢利的同时,服务社会,赢得社会的尊重,让自身前进的步伐与民族、国家的发展同步。
作为文化行业的工作人员,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精神,不随波逐流,不沦为金钱的奴隶。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出创意、出精品,为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提升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作为普通的社会成员,应在本职工作中践行“工匠精神”,要甘于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钻研,辛勤探索,精益求精,至于至善。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不平凡的人生,实现个人价值,获得社会认可。
总之,莫为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正确处理好眼前利与身后名的关系,珍视身后名,莫贪眼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