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女儿节的名义
女儿节,端午节的另一种别称。
喜欢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当然,这与自己的小女儿心态有染。时至今日,那份藏匿起来的情致依然不减当年。暗忖,不知街头是否可以寻见自己想找的那份情结。以往的这个时节,会在桥畔有各种各样的香包,五彩线,打好结的腕链,还有飘着苇叶香的青粽。
下班后,寻至桥畔时,有一女子推着小货摊停在那里。简易的架子上绕着各色彩线,以及编好的手链。香包也简单了许多,不似以前那般绣着形态各异的图案。然而,心里依旧是欢喜的。买了丝线,腕链,揣着一份对儿时的眷恋,归家。
端午最早是在东汉时期便衍生了。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后至宋,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者苏轼,为其爱妻写了一首婉约旖旎的诗。诗云: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原来,早在那个时候,端午节便被女子演绎的如此生动而魅惑。正如诗中的女子,仪态万方而来。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仿若一幅娇艳美丽的画卷,横在眼前。
明朝沈榜所著《宛署杂记》有记载:“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儿时并不知晓,端午节又称女儿节。女儿节,嘴里念来时,唇角不由得绽开笑痕。忆得童年的端午时光,用五彩的丝线,系在腕上,颈上。行在风里,打结处留着的一段尾线轻扬起来,滑过肌肤时轻柔的痒,是别样的情趣,就连小小的心上也是载满了雀跃的欢喜。
五月艾的清香在儿时的嗅觉里蔓延至很远很远。那是一种很独特的气味,用采摘新鲜的艾叶放在水里煮沸。然后凉至微温时,用来擦洗皮肤。老一辈人说这样可以袪病,避邪。那时候,幼小的我自是深信不疑。虽然并不喜欢那样的味道,却被长辈的说法震慑住的。长至成年后,艾叶的清味却是记忆犹深。像是一剂沉香的药引,循着这沉香的药味,便会念起当年那小小的模样。还有那小巧的香囊,缎面绣花。里面放着各种风干的花瓣,小心的揣在衣兜里,似乎这样就可以汲取它的香味。
对于粽子,情份倒是生疏了些。然而,苇叶因为放在水里煮后,散发的香却叫我迷恋着。水气缭绕里,让我直想偎在那样的气息里,清淡的香,醇醇的醉人。
女孩儿总是这般,骨子里总爱着那些色泽鲜丽的东西。生性里喜欢美,即使那时才八九岁光景。透过时光的帘幕,放映着关于这样的片段,宛若回忆中一个温软的梦,纯净而明媚。
锦年逝去,素时依然。看着静静躺于掌心里艳丽的丝线,就像那些被怀念缠绕着的时光。一颗心便在想念中微笑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