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二)
三、行知合一
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禅宗为什么只传了六代。摩传衣钵给慧可的那段交待:“在我过世二百年之后,衣钵传至六祖便不需要再传。因为在那个时候禅宗法门已传遍各地。不过,知道的人多而行道的人少,说理的人多而悟理的人少。所以你不可轻视执迷不悟的人,任何人在一念之间都会弃恶从善。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我们若是仔细认真思考这段话,它将更适用于当今的亲子家庭教育。很多家长会时常感觉到为什么学了这么多,但是作用一般,效果不显著呢?原因就是知道的时刻多而行道的时刻少,说理的时刻意多而悟理的时刻少。达摩祖师初次传宗时就审视预测了未来。可见他的智慧高超之处。
四、投射沟通
当我们看到上面那段话时,很多人普遍的说是,这二首诗写的真好。若是严格说来,那并非是诗,而是佛家偈语。二者有着很多的区别。一、佛经之中的偈语,其内容更注重表达内容的归纳,而唐诗则更强调对于意境的渲染。二、偈语所归纳的佛法或禅理,其目的是让人觉悟成佛,而唐诗更注重个人的修养和人生的感悟。三、偈语的作者往往是高僧大德,而唐诗的写手大多是文人墨客或失意官员。四、偈语一般都记录于佛经或者佛教的其它经典里。而诗歌不一样,诗歌随处可见,在中国的绝大多数经典之中,几乎都有诗歌的痕迹或影子。
而我们这里并非意在讨论他们二者有什么区别。我们讨论的是为什么,面对这段话,大家的理解不一样。这是因为大家有个投射心理。(投射心理,即一个人把自己之前所经历的情绪、感受、价值观、信念、好恶等个人体验,不自觉地影射到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现象。)
投射心理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在认知和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似的特性的现象,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即推己及人的认知障碍。比如,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会以为别人都是善良的;一个经常算计别人的人就会觉得别人也在算计他等等。
那么,了解心理投射有用吗?
答案是:非常有用。
因为我们人类如果未经心理疗愈,其实就是无时无刻不是活在过去的创伤里的,也就是会活在心理投射里而不自知。
而这种心理投射常常会为我们的生活和关系制造障碍。
比如,今天就有一位女性来访者说自己跟姐姐之间的关系充满矛盾冲突,她觉得姐姐对她要求总是很高,有一种无时无刻不被控制的感觉,但是对于姐姐而言,却感觉莫名其妙、不被妹妹尊重,结果好好的合伙生意几乎做不下去了。
我建议她去看看之前的人生里,是否有人给她类似的感觉?
她回答说:妈妈。
你看,她是因为跟妈妈之间的被控制的创伤没有真正被疗愈,而是被深埋在潜意识里,所以,就被投射到了跟姐姐的关系里。
可能,姐姐本身并没有在控制妹妹。但是,因为妹妹有被控制而留下的创伤,姐姐可能只是稍稍说话大声一点,就被有心理创伤的妹妹解读为“控制和指责”。而如果妹妹的这部分创伤被疗愈好了,伤口长好了,不再疼了,那么,姐姐无意地碰一下,她也不会反应那么激烈,而是会以成年人的方式处理好。
再比如,我们常常说的原生家庭问题。为什么原生家庭会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那么大?
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受过的每一个伤、得到的每一分爱,都是被深深植入潜意识,然后,被投射到成年人的生活里、关系中。
也就是说,一个人成年后的人生怎样,父母在他童年时就定了基调:被父母呵护的,会投射出别人也会善待自己;被父母否定苛责的,会投射出别人也对自己充满挑剔……
还有,其实婚姻,特别是长期婚姻,跟原生家庭一样,对人也是深有影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