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之外的道路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话说得真是既深有浅。深的那一方面,我也只能领会其万一;浅的这一方面,大家都能理解,特别是在讲究人情的中国,大家对这句话更是深有认同。
在中国的历史上,儒家为什么能从百家中胜出,农业为何能成为历朝历代的国本,我想,这里面也许包含着我们民族的一个思考,那就是重人情轻其他。因为如此,重人情的儒家最终胜出;因为如此,有利于人情培养和生长的农业得以成为国本。
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这一个传统一直影响到今天。到今天为止,大家也还是谨守着不得罪人的处世信条,努力地和各种人搞好关系,努力地和各种人挂上关系。人情之重要,就是这样。
在《红楼梦》中,有两位绝顶聪明的大美女,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王熙凤。这两个既聪明又美丽的女子,偏偏在人情世故上输了。她们在人情世故上输了,但这并不是她们的有意为之,也不能证明她们在这方面缺少见识和能力。书中有很多地方,也写到了二人很通人情世故。如在第四十五回中,作者就写到了黛玉对下人的体贴。
但不管怎么说,王熙凤和林黛玉两个人呢,确实是不得人心。王熙凤呢,大家是都怕她,没人给她交心。林黛玉呢,大家是觉得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那么,问题就来了。在人情和人际关系如此重要的社会里,两个“失了人”的人,该怎样自处呢?她们如果不找到人情之外的出路,那不是自寻死路吗?那不是坐以待毙吗?
《红楼梦》的第四十五回中,同时写到了黛、凤二人的这种处境。在第四十五回前后,作者接连写了凤姐的几件事情,泼醋和责罚下人,加上之前的协理宁国府等事,凤姐可以说是把里里外外的人得罪了个遍,除了贾母等几个人还比较喜欢她之外,大家对她都是又恨又气。而就在这一回中,林黛玉也向薛宝钗剖肺腑,说贾府的人,“他们已经多嫌着我呢”。
这是她们二人的艰难处境。但两个人是何等聪明的人,这条路不通,她们自然会想到别的路。
我们先来看王熙凤。王熙凤在“失人 ”之后,她做的选择是什么呢?她做的选择是舍人就物,她开始打起了钱的主意,开始了放高利贷。王熙凤的选择有其合理性。 物质的丰富,有利于人的解放;从对人的依赖变成对物的依赖,这是一种进步。在人情之外,找到这样的道路,王熙凤是不容易的,只不过她过于贪婪了,手段有些不太恰当。
我们再来看林妹妹。林妹妹在“失人”之后,也为自己找到了人情之外的道路,这就是林妹妹对美的追求与呵护。林妹妹在对美的追求与呵护中,发扬着自己的生命,充实着自己的生命,也完整着自己的生命。
除此之外,二人在人情之外,还找到了同一条道路。人情有如撒网,要面面俱到,但结果却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你几乎要对所有的人都要客客气气的,但你的客气能否收到回报,这只有天知道。所以,人情的道路是一条高投入低产出的道路。王熙凤和林黛玉都抛弃了这样低效的人际交往,由对谁都好转向了对某几个人好。事实上,王熙凤和林黛玉的对人态度,才是一种自然的态度,这并不是她们的刻意为之,因为每个人本来就很难做到对谁都好,你想要对谁都好,那真的是白费功夫。
王熙凤对刘老老好,这里也许原本有人情的因素,但这种关系发展到最后,已经超越了人情,成为了一种可贵的人间真情。
林黛玉对贾宝玉、紫鹃等好,这是林妹妹的自然而然。自然地,对林妹妹最好的人,也是贾宝玉、紫鹃等人。
下人们都说黛玉目无下尘,但你翻遍全书,你几乎发现不了林妹妹对谁不好的地方,她只不过是少和人来往罢了。这是她生命自由意志的体现,但却被人说三道四。要说林妹妹对谁不好,那大概也就是对宝玉有过不愉快,她对别人一向都没有使过坏心眼啊。
时至今日,搞好人际关系,懂得人情世故,这依然是很多中国人的选择。但我要说,这也许并不是一条适合所有人的道路,况且这条路也太拥挤了。在人情之外,我们也可以有别的选择。王熙凤和林黛玉为我们找寻过别的道路,她们是我们的开路先锋。尽管她们的结局并不是太好,但她们在人情之外的探索,值得我们尊敬,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