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封闭自己,走出来,还原生命最初的样子
我们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一些人,在与他们的接触过程中你会发现,他们看起来很有礼貌,跟大家相处融洽,甚至有些表现好的还很受大家欢迎。但如果你仔细感觉和深入接触,你会发现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有些“内敛”的,外在的表现并不像他们真实的自己。而有些表现比较明显的,就是孤僻、不合群。
这些人,他们其实在内心封锁了自己,过于保护自己,不愿意敞开心扉,不愿意走出来,不敢大胆的接触外界,他们小心翼翼,担心自己受伤。
1
追其原因,通常都是因为他们经历过一些伤痛,经历过长期“不被看见”和接纳的伤。然后引起了他们的恐慌、愤怒、固执己见,躲进自己的世界不愿意走出来。
太封闭的人,通常都是对关系持有绝望态度的人。但每个人生命最初的样子其实都是对关系有强烈渴望的,而从渴望到绝望的过程是:
先发出渴望,但被忽视和拒绝,于是失望,失望积累多了就成了绝望,觉得世界上无人爱自己。绝望的同时对那些没有得到回应的动力就变成了恨,恨积累多了就成了各种“心魔”,陪伴多年,久久无法去除。
比如孩子很多时候,做的很多事,其实都是希望父母能够看到、回应,并且关心他。如果他没有得到这些,他就会很伤心、很失落,觉得父母并不爱他,长此以往,就会厌恶关系,甚至厌恶这个世界,觉得这个世界是坏的,进而就会封锁自己,在内心形成了一定影响,甚至成年仍旧受其影响。
再说一个最简单的比喻“发朋友圈”:我们为什么发朋友圈?说是记录生活没错,但多数人还是想让大家看到,让大家给自己点赞、夸奖,亦或者是关心一下自己;如果你的发的朋友圈没有人点赞或评论你可能会很失落,如果发了几次一直都没什么人点赞或评论,这种失落会不断积累,最后就会导致不再发朋友圈,甚至愤怒,质疑大家为什么不给自己点赞评论,他们都太坏了,拉黑他们,关闭朋友圈。
2
那么,这些封闭的人,有什么办法可以走出来吗?
其实好在从渴望到绝望这个过程是可以逆转的;当看到自己对于关系的渴望后,可以尝试继续对外发出它们,不过要找对的人,不要对着那些本来就很冷漠或者跟自己一样封闭的人。
张开双臂,可能会再次失望,但也有了希望,当他们的渴望能被不断接住后就会逐渐从封闭中走出来。但如果选择一直封闭的话,就真的什么都不会发生(做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做肯定是不会成功)。当然,实现它并不容易,但这也是我们的本心。
对于上面讲到的孩子问题,做父母的一定要注意,孩子小时候本身就各方面都很弱,很多需求无法满足和保护自己,如果他对父母和外界发出多次渴望而不得,甚至是拒绝和冷漠后,他就真的只能活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通过封闭来保护自己。
父母一定要多多注意,用心多观察孩子的言行,孩子需要你的时候要及时给予回应和鼓励,而不是冷漠和指责,要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让他能够认为这个世界是好的,这样孩子的内心才是健康的。
对于上面提及的发朋友圈这件事也是如此,其实初心就错了,想法也错了。包括拍短视频、直播、表演、写文章,有时候我们太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内心敏感脆弱,得不到反馈就选择放弃。
我们除了要反思自己的内容、表演外,我们要内心强大和懂的坚持。有句话说的好“哪怕我只有一个观众,我也要认真表演;即使是一个观众都没有,那我就认真排练”。
很少有人能一开始就大红大紫,受人喜欢,都是从最初的零开始,不断努力和坚持,经历几年才成功的,郭德纲、李佳琪他们都是如此。
3
人天生都会有两个基本诉求:一是活出自己;二是在关系中被看见;简单讲也就是挥洒活力,获得亲密关系,这就是生命的初衷。
我们要努力成为完整的自己,学会选择,懂得自己的“黑暗”,活出自己。
人生每天都面临选择,每一次主动的选择,都是你自己能量的表达。如果你选择爱和生,就照亮了自己,获得了正向能量的滋润。
同时,在成为“英雄”的过程中,我们首先也要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自己,尤其是自己不好的那一部分。我们没有必要去躲避那部分“不好”,而是要去触碰和感知,因为只有接触,才能懂得,才能容纳,才能改变。只要我们战胜了自己内在的心理,外部世界其实一点都不可怕。
自身强大,不过分的依靠外界,不过分的在意外界的反应和敏感,做一个抗挫折能力强硬的人;
还有就是请记住,如果你想被人爱,首先你得先做一个值得被爱的人,而不是一味的拒绝和“作践”自己。你至少要把手伸起来,让每一个想帮助你的人都找到可以拉你出坑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