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孩子走出“越长大越不快乐”的心理误区
前些日子,各校高三的学生举行了庄严的成年礼,看到孩子的日渐成长,家长们颇感欣慰。
昨天我们带着即将参加高考的孩子吃美食看电影再加上买买买,度过了一个简单快乐的儿童节。孩子告诉我这种简单轻松的快乐真真是久违了。

孩子坦言:小时候的快乐很简单也很频繁:放学作业少,回家吃到一颗糖,周末能跟好朋友玩……而长大后,快乐似乎渐行渐远:回想今天,功课做完了,但是也没觉得多高兴;一天天日子过去,没有什么大事发生,但就是时常烦躁;学习成绩也提高了,但是好像忧虑疲惫依然多过了轻松愉悦……

高三的孩子们通常有这样的的困惑:为什么长大之后,感觉快乐变少了?这让我同时陷入了思考。
其实快乐并没有变少,只是不快乐可能也变多了。
生活很少给我们重创,但总制造一些小小的烦恼,出现一些给人们带来轻微而持续烦恼的事件或情境。比如:某个同学一个不太友好的眼神;老师表扬了一个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放假的时候朋友们出门喝奶茶,居然没有叫上自己等……
这些日常烦心事足以占用的精力,消磨人们的快乐,让人们疲于应付或感觉无法控制,从而产生一种错觉:我不快乐!
相对快乐而言,我们更容易记住不快乐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也更强。比如说彩票里中了大奖的人会很快忘掉中奖的欣喜若狂,甚至还会因享受不了普通的快乐而烦恼,但在事故中受了重伤的人会消沉很久很久。而在一段亲密关系里,一次争吵简直可以冲淡好多次甜蜜;在日常人际交往和学习过程中,坏事的影响力都能远远盖过好事……
那么怎样能感觉到快乐更多一点?
一、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不快乐,月有阴晴圆缺,生活、学习中的小烦恼属于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正常现象,应该以身观身,以天下观天下,拓展视野和情怀,自然就会忽略这些小烦恼。
二,我们需要把注意点从消极的事情转到积极的事情上。认知总是有偏差,人们往往更喜欢证实而不是证伪一个描述,如果先设定一个这样立场“人越长大越不开心”,那么孩子就会习惯性地为这样一个立场寻找证据。但如果我们换个想法,先想“长大之后有好多开心的事”,并把自己想到的快乐的事情都列出来、写下来,就会发现:咦,快乐的事情也很多呀!
三、除了寻找已有的快乐,我们也可以自己创造新的快乐。所以,时不时去尝试一点新的东西,换点新口味,听一首新歌,也可能给我们带来更多快乐的感觉。
四、尝试其他能带来更多样的持久快乐的方式。比如运动、音乐等技能式体验能够增加自己的生活经历,这显然比买新衣服等更让人快乐。以打篮球或音乐鉴赏为例,一方面可以结交兴趣相投的新朋友,增加聊天话题,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关系需要,想起来也越来越开心。
告诉孩子们,学会发现、尝试、体验吧,长大后的生活,也可以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