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想把儿子养成男子汉,就别再对他说这些话

2018-05-06  本文已影响40人  乔小麦亲子

去年寒假有一次带女儿到公园玩,她喜欢玩跷跷板,但因为没有遇到熟识的小朋友,就坐在跷跷板的一头等陌生小朋友。

没多久就来了一位六七岁的男孩,两人就开心地跷来跷去了。

不到两分钟,男孩后面走来一个小妹妹,看上去两岁多吧,旁边跟着妈妈。

小妹妹走到旁边跳着想拉男孩,嘴里咿咿呀呀地说,“玩,要玩。”

这时妈妈开腔了,“给妹妹玩下吧,她也要玩。”原来两人是兄妹。

男孩不同意,不情愿地说,“不,我刚开始玩。”

我女儿也“不识趣”地插话到,“要排队的。”

那位妈妈看着一直跃跃欲试的妹妹,再努力到,“就给她玩下啦,她是妹妹,你是哥哥,你让着她点。”

男孩不情愿地把脸扭到一边,没说话,不肯让。

妈妈显得有点不耐烦了,“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比她大这么多,还是男子汉,大方点啊。快,让她玩两下……”

男孩听了这话,气呼呼地下来,冲到一边玩别的去了。

妈妈开心地把妹妹抱上来,用手护好给她加力压着玩(我女儿比她重)。

没多久,妹妹过了新鲜劲不想玩了,妈妈抱下她就往哥哥方向走去。

我看了一眼,哥哥还生着气,没理她们。

看到女儿落了单,我就坐上另一头陪她玩起来。

没一会儿却听到那位妈妈尖利的声音:

男孩子不能生气!就没见过你这么爱生气的!动不动就气,多大的事呀!

这话在我听来,就像刀子刮擦玻璃一样刺耳,可平时却不少听到这样的话,类似的还有:

男孩子不能哭。

男孩子不怕疼。

男孩子不能小气。

男孩子不要怕。

……

愤怒,悲伤,疼痛,委屈,恐惧……男孩的这些感受,打小就被这些话一点一点地阉割,压抑到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

这些人类正常的情感,就因为表露出来让父母不高兴,就因为父母想儿子从小就是男子汉的虚荣心,无情地被剥夺,这样做,男孩的自尊心尚存几何?

孩子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是他与生俱来就有的本能。

在成长过程中一次次地被否认,孩子会怀疑自我,觉得自己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进而贬低自我价值。

有的父母不止否认感受,还激发孩子内疚,甚至羞辱,比如上面这位妈妈说,“就没见过你这么爱生气的!”,

类似的还有,“你羞不羞,丢不丢人,一个男孩,哭成这样!”

这样的话语里哪有一丝丝爱?一个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不自卑、不愤怒吗?

很多父母不允许男孩生气,是希望男孩不要小家子气,要大方,大度。

事实上,“小气”是父母给孩子贴的一个标签,仔细观察一下孩子生气的情况,他们生气多是因为自己的界限被侵犯,不被尊重,或遭到不公平对待时发生。

比如开篇说的那个男孩,他生气就是因为觉得不公平,妈妈不尊重他,只考虑妹妹的感受,不考虑他的感受。

还比如,一些父母强迫孩子分享玩具、零食等。

也许你会说,多大的事啊,有必要上纲上线吗!

我们不能用大人的尺子丈量孩子的世界,这些在孩子看来就是大事。

从小在家就不准孩子反抗,不准生气,把他养成小绵羊,出门还指望他敢于搏斗吗?

将来到了青春期,他宿舍的男生全体出去打架,他有没有勇气说“不”?

再厉害一点的胁迫呢,他的老师,上司胁迫他呢?是展现出“我不好惹”的意志,还是乖乖地当猎物?

从小就没脾气、听话顺从的孩子,将来也是最容易服从权威的。

老师,上级,就像父母一样,必然是对的,即使错了,也不应反抗。就算受了伤害,也不会申冤,因为从小就接受这样的现实。

让孩子敢于表达自己想法,敢于不愿意。这是很重要的教育。

耐心地听听孩子感受,如果确实是孩子没道理,就耐心地给他讲道理,这不正是父母的功能吗?

如果负面情绪一来,我们就简单粗暴地否定,或是怼回去,让孩子自己消化,那还要教育做什么?

我们是大人,是个更大的容器:你生气,你委屈,好,我看见了,我接住了,把它们先放到我这里,我们来看看事情到底是怎样的,需不需要这样生气……

先调整好情绪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教育就体现在这些建设性的语言和行为里

教育孩子,重点不是我们教了些什么,而是孩子真正学到了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说“你不能生气”,“你不要怕”时是无意识的,一方面,急于把儿子养出男子汉,

另一方面,我们常常认为勇敢、抗挫力这种男子气概的东西,就是刚毅、坚强、咬牙忍受,和情感、爱没关系,我们觉得男孩只有经历些风雨才更皮实,给孩子太多爱,将来就受不得挫折了。

但研究表明,恰恰是那些情感储存比较好的孩子,有更好的抗挫力。

《积极情绪的力量》作者、研究积极情绪的专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就发现,情感调节能力越强,抗挫力越强。

平时多给予孩子情感支持,就是在培养他们的抗挫力。

儿童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对世界的感知能力很强,很敏感,比如情绪反应很强烈,但是对世界的解读能力很弱,不会分析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外界的反馈确认自己的行为、感受和认识是否得当。

比如打针,疼那么一小会儿,有的孩子哭的动静很大,比疼痛更强烈的一种感觉,是害怕

如果我们只是说,“不怕不怕,打针不疼,我们是男子汉,不害怕,不能哭……”

在孩子害怕时压制他的感受,他就会变得勇敢吗?

打针感受到疼是再自然不过的反应,我们越是大惊小怪,越是压制这种自然反应,越会使孩子把疼痛当回事,反而不利于培养他的勇气。

我女儿打针时如果不哭,我反而觉得不正常,生怕她压抑了自己的感受。

所以总对她说,“打针有点疼,如果你觉得很疼,或者很怕,就哭出来,妈妈在这里。不过只疼一小会儿,你不用太害怕。”

我表现得越自然,越轻松,女儿也越放松,很早就能平静地面对打针了。

勇气,并不是什么都不怕,而是虽然害怕,但仍然坚持去做正确的事情。

害怕,和其他所有人类的感受一样,越是压制,就越强烈。

这种强烈不一定直接表现出来,可能是间接的,比如那些从小不被允许害怕的人,长大后可能会寻找各种刺激,比如危险的极限运动,或暴力滋事,而且他们也会无视别人害怕的感受,更可能成为欺凌者。

相反,如果接受孩子的害怕,让他知道害怕并不可耻,那他在遇到欺凌者时,虽然也会害怕,但并不因此觉得自己有问题,而是敢于说“不”,这才是真正的勇气。

在我们的文化里,男孩往往承托了更多家族期望,父母希望培养出一个有自信、有胆识、有魄力的男子汉,

可父母常常对男孩更没耐心,而我们还认为这种粗犷方式是对的。

事实上这导致了男性普遍情商低,他们总是“喜怒不形于色”,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有着太多自我评判,做不到内心自洽,无法舒服痛快地做自己,也难以与他人有真正的情感联结,幸福感低。

世界上没有消极情绪,只有对情绪的消极态度。

愿我们的孩子,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有一片空间可以肆意地展现自己的生命力,

更有父母无条件的爱耐心地教导他们得体,而不是背负着沉重的情感包袱,佝偻着背前行。

--End--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