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耕随笔散文旅行·在路上

回望温哥华

2017-09-22  本文已影响41人  湖畔渔夫

      去年夏季,在温哥华的女儿家过了一阵子。那里天不太热,最高温度摄氏28度。带着孩子外出,多数时候穿着长袖衬衫,还要戴着帽子。闲的时候,可以去中文图书馆看看杂书,也能去中文三联书店逛逛,确有度假的味道。不过,毕竟不是在国内,生活上感觉很不习惯。除了在家烧饭外,一旦外出吃披萨或热狗,就难以下咽。偶尔去一次中餐馆,也是甜咸不分,酸辣不及,让人怀念合肥街头的小吃来。女儿心疼我的不适,尽量在家中蒸大馍或包水饺,虽然他们在家烧饭也总是少油低盐,但让我至少可以吃饱。       

      温哥华的艺术博物馆很多,我们常去逛逛,看过毕加索画展,也看过当地画家的画展。不过,现代艺术我完全不懂,虽然感觉不错,却也说不出所以然来。至于那些小型的文物展览,则远不及国内的丰富,也没有多少历史悠久的文物。曾参观过几次中国瓷器和欧洲瓷器的展览,特别是那几件元青花瓷,感觉很不错。

        加拿大国庆节期间,他们的庆祝方式很特别,把自家种植的水果蔬菜拿出来销售,倡导市民多吃生态环保的食物。女儿家种不了蔬菜水果,只能去买别家的产品。这些虽然有点游戏的味道,却也让大人孩子很开心。据说,温哥华的PM2.5年均值不超过4,空气中似有点甜味。只是,天上的乌云太少,紫外线就特别强烈,无论大人孩子,出门都戴墨镜,这让我颇不习惯,孩子也曾丢失过墨镜。当然,他们人口少,丢失了墨镜,也被工作人员捡了回来,通知我们去领了回来。

        三个月的时间虽然不算太短,但仍属于走马观花,既没能深入当地居民家中,观察他们的生活,也没能去听听歌剧,感受一番西方的艺术生活。温哥华几所著名的高校里,经常有关于中国文化与文学的讨论,我也一次没有去参加过。UBC大学是在女儿女婿他们的母校,叶嘉莹先生在那里任教,传播中华古典文化,她的课程很受在校学生的欢迎。在旅途中,曾遇到一位熟人,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杨先生,说起他所参加的UBC大学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时,显得非常开心,认为收获颇丰。因而,当着我登机返程时,似乎有点怅然若失。也许,明后年还能去那里住上几个月,弥补一番往日没能实现的愿望。

        据说,年事已高的叶嘉莹先生现已回国定居。虽然没能在温哥华聆听老先生的古诗词诵读,但是,我一直喜欢她老人家的诗词解读,也喜欢她本人创作的许多诗词。华人在温哥华很多,提到叶嘉莹先生,去国稍久的年轻华人,几乎是没有人知道老先生的名字。于此可见,华文媒体和华人教育在那里也还有不少缺失。

        我们的孩子久居温哥华,在家里,他们一直坚持说中文。但是,第三代就不一样,出门交流就要说英文。有一天,外孙女周路易突然在家里对我哇啦哇啦,说了几句英文,我感到很愕然。也许,有些话她不用英文就说不清楚。听邻居说,大家都希望中国文化在温哥华的传播得到加强,有利于大温地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那里的华人占人口比例很高,但是,孩子们要读中文学校,竟然找不到理想的语言培训学校。

        中国文化在温哥华的传播,真的能够有所推进吗?我不得而知。

回望温哥华

o

e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