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106):关于阅读笔记的那点事......(三)
原文:《美国人一年到底读多少本书呢?》 2016-01-25
一、文章简要
1.为什么是“美国人”?因为相对容易找到统计数据,从两个靠谱的数据出处得到:(1)平均12本/年;(2)28%过去一年没读过一本书;
算一下:一年要16本书以上,才算是上等水平
2.而大量阅读非虚构类知识性书籍的人,常常除了研读还会用到“检索性阅读”,阅读量级优势天然更大。
于是,可以想象,阅读的分布曲线其实就类似一个复利曲线;
如果我们来算“一生阅读量”,那结果曲线肯定更陡峭,人与人差距更大!
3.很多人到一定年纪或地位之后,就没有读书的欲望了;
另外,阅读量也受语种的影响(不同语种书的数量与质量不同)
……
问“读多少书”意义不大,在哪都一样,真正尊重知识的就是少数;
看看这个要求“每个月读(好)一本好书”,其实这个要求并不低。
二、特别喜欢的句子
NULL
三、个人思考
很多文章都有个“建议阅读时间”,我总觉得意义不大,一方面是我自身的阅读速度偏慢。
另一方面,阅读本身就不是 “三、五分钟”就能够搞定的事,特别越是在早期,自身的理解能力越不足,加上语言文字本身用于表达思想实在太过于简陋,所以也只有刻意让自己慢下来“只字不错”阅读才能准确理解作者表达的意思。
然而更为重要的,任何一个概念因为理解的人多种多样,会形成对这个概念认知上的极大落差。
比如,有的人眼里的“阅读”真就是“随手拿过来花个三、五分钟读完”;
也有另外一类人:阅读,可以像三菱镜拆散分光线一样,细分为 “筛选、理解、记忆”。
其中“理解”是稍稍次重要(“实践”又是“理解”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记忆”是次重要些,筛选再次一些……但是,还是很重要。我认为阅读是少见的就算分出重要与次重要之后依然每个环节都要非常重视的事儿。
毕竟,从信息输入角度,阅读就是正常人这一生最重要的事儿。于是,再怎么重视也不过分。
2018.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