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2.1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024-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尘若渝
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首先,我们来理解这句话中的关键字词。“周”在这里指的是普遍、全面,表示一种广泛而公正的态度;“比”则是偏私、偏袒,表示一种狭隘而偏颇的行为。孔子通过对比君子和小人在人际交往中的不同表现,来阐述他们各自的品德特征。
君子“周而不比”,意味着君子在与人交往中能够保持公正、全面的态度,不偏袒任何一方。他们不会因为个人喜好或利益而偏私某一方,而是根据事实和道义来做出判断。这种公正无私的态度使得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赢得广泛的尊重和信任。
相反,小人“比而不周”,则表示小人在与人交往中常常出于个人私利或偏见而偏袒某一方。他们缺乏公正和全面的态度,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或喜好,而忽视了整体和大局。这种狭隘和偏颇的行为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钱穆先生解释说,“周”是忠信之道,即为人处世要忠诚守信、全面周到;“比”则是阿党之道,即结党营私、偏袒一方。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忠信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公正和全面的态度;而小人则往往出于私利而结党营私,缺乏公正和全面的眼光。
朱熹在《朱子语类》中也对此进行了阐释。他指出,“周而不比”是一种公正无私的境界,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能够兼顾各方利益,不偏袒任何一方;“比而不周”则是一种狭隘自私的境界,只关注自己的利益或喜好而忽视了整体和大局。他认为君子应该追求“周而不比”的境界,而小人则往往陷入“比而不周”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综合以上理解,我认为这句话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根本区别:君子能够保持公正全面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而小人则往往出于私利而偏袒某一方。这种区别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品德修养上,也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