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4】孙权坐拥江东,为什么他不是扬州刺史?
已幸还乡逾十载,黄沙点点旧姻亲。人在江湖自然脱不开久仰久仰,身处社会也躲不过人情往来,往好处想是礼尚往来,差一点就是结党营私。本篇来聊聊汉末背景下的“三互法”。
从一个例子开始,孙策作为孙氏的奠基者,他在江东开创基业,拿下了扬州诸郡。但自始至终孙策都没能出任扬州刺史,彼时的扬州刺史还是严象。到了孙权这,翻了翻《三国志·吴主传》通篇连“扬州”二字都没提过。
然而江东基业就是建立在扬州六郡上的,也就是九江、豫章、庐江、丹阳、会稽、吴郡。正常来说,要想名正言顺地统领扬州,就需要扬州刺史或扬州牧的官位,除非是称帝后拥有法理,但孙权并未出任过,反倒是遥领过徐州牧。
为什么孙权会舍近求远呢?这就是典型受到“三互法”影响的例子,先解释下“三互法”。案《后汉书·蔡邕yōng传》,东汉朝廷对于州郡豪强相互勾结的状况很不满意,为了减少地方豪门与官吏之间的相互影响,“三互法”再次出场。
“三互法”限制的是本地人不能在家乡出任州、郡级官职,也不能到联姻对象所在地担任州、郡级官吏。一般来说,州、郡级官职指的是刺史、州牧、太守。这是种籍贯回避制度,或者说人事回避制度,虽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地方豪强的肆意妄为,但也给人才选用带来了麻烦,尤其是幽、冀二州,没有多少符合条件的官吏能前往任职,为此蔡邕还特地上书劝谏过汉桓帝。
“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周,乃制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至是复有三互法,禁忌转密,选用艰难”——《后汉书·蔡邕传》
回到孙权身上,现在明白为什么他始终没能担任扬州刺史了吧?原因很简单,孙权是扬州吴郡人士,哪怕他实际占有了扬州数郡,“扬州刺史”这个名头也落不到他身上,想自领这个官职都没人认可。看看孙权的仕途,吴郡太守朱治荐举他为孝廉,扬州刺史严象推举他为秀才,这就是地方豪强的影响力了。
孙权接受父兄基业的时候,朝廷给他的正式任命是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但孙权还是留在了吴郡,会稽太守的政事是交付给顾雍管理的,这也是一位吴郡人士,并不违背三互法。即使到了合肥之战时期,张辽在乱军丛中喝问“长上短下”是哪位,降卒还是说“孙会稽”,会稽太守孙权。
董卓在把持朝政时,对官员的任命依然遵循三互法,哪怕是给韩馥、刘岱等人派送官职大礼包时也一样。所以刘备、孙权互相保举荆州牧、徐州牧也是能理解的,在外交层面也是相互承认的,虽然只是名义上。
但也有反例,有不遵循“三互法”的人事任免事例。如诸葛亮就让李恢担任了建宁太守、庲降都督,而李恢就是建宁郡人。也许是南中地区比较特别,存在相当数量的夷人,所以诸葛亮让本地人自行治理。至于士燮、公孙度这样天高皇帝远的也打破了“三互法”。顺便,孟获可不是什么夷人,孟氏是南中大姓,孟获还被任用为御史中丞。
各种法度,大多有反例。
看官如感兴趣,三国系列都在这里了
三国流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