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手写我心简· 读书· 推文汇总墨海

《娱乐至死》:文化精神在不知不觉间枯萎

2024-07-06  本文已影响0人  尺水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娱乐至死》出版于1985年,作者是美国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批评家、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本书用议论文的形式,探究和哀悼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的印刷术逐渐没落,而电视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人们对电视的喜爱和依赖,让作者想到两个预言。

一个是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在194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一九八四》。书中预言未来将被迫于受制文化,描绘了独裁统治下的恐怖情景,比如外来压迫的奴役、强行禁书、真理被隐瞒、信息被剥夺等,这样的社会让人厌恶、憎恨,想要逃离。

另一个是英国小说家奥尔德斯·赫胥黎在1932年发表的科幻小说《美丽新世界》。这本书与《一九八四》的预言截然不同,《美丽新世界》中的人们可能会渐渐爱上被奴役,因为崇拜使自己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并且失去了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真理被无视,因为人们每天在麻木无聊中虚度;人们都变得被动、自私,因为整日沉浸在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则游戏的庸俗文化中,不能自拔。

对比奥威尔和赫胥黎的两种预言,波兹曼教授在《娱乐至死》中结合很多传媒发展史的实例进行论证。他把美国全民热衷阅读、演讲、辩论的时期,称为“阐释时代”;把电报、摄影出现的阶段,称为“娱乐业时代的早期迹象”;把美国人痴迷电视、广播的时期,称为“娱乐业时代”。几个时期的变化,让人感慨,值得思考。

“阐释时代”的观点和话语,通过书籍或演讲厅呈现,使其具有复杂的思维和逻辑、高度的理性和秩序、超常的冷静和客观。

1640年到1700年间,美国马萨诸塞和康涅狄格两个地方的男人文化普及率达到89%—95%。1681年到1697年,殖民地妇女的文化普及率大约为62%。1654年到1699年间,美国米德尔塞克斯县60%的家庭都拥有藏书。按照1776年的人口及图书销售比例看,差不多每发行一本书,7个人中就会有一个人购买。1960年,美国人第一次涉足报纸,1800年前,报纸数目上升到180种。18世纪末,美国已经拥有相当于英国2/3的报纸,而人口只占英国的一半。1825年至1850年间,美国收费图书馆的数目翻了三番。阅读在当时的美国蔚然成风。

1835年,美国15个州中有3000多个演讲厅,虽然报酬很低,但当时一流的知识分子都会参与演讲,而且几乎每个演讲厅都座无虚席,即使是辛苦劳作一天的工人和农民,也会不约而同涌进拥挤的演讲厅。后来在各种集市上也常有演讲,演讲者陈述观点后,有人会与其辩论,这样下来,听众最多需要近7个小时的聆听,但当时的听众们就能津津有味地听完。这种演讲辩论,不但是对演讲辩论者思维逻辑、表达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听众理解、分析能力的考验。直到19世纪,美国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痴迷于铅字及建立在铅字基础上的演讲术。

美国是一个由知识分子建立的国家,开国元首们具有独立创新的思想和解决复杂紧迫问题的知识和能力。从英国殖民地成为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建国不久,领土就扩张了10倍,变身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用实力证明了知识的力量。

电报和摄影的出现为“娱乐业时代”奠定了基础。

美国出版商看中了电报传播信息速度的优势,不遗余力在美洲大陆设立电报线路,结构零散、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式语言,吸引了更多人的好奇心。转瞬即逝的新闻开始铺天盖地,当时的美国人比以前知道的信息更多了,但又似乎都毫无用处。

19世纪,广告商和新闻记者发现,在广告牌、海报宣传上,图片比文字更有说服力,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拍出更好的照片,而不是提升产品质量。

当电报和照片结合在一起时,来路不明的新闻,成为了美国人的消遣。从此,人们对信息的态度发生了重大改变:过去的人们,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搜寻信息,现在的人们为了让没用的信息派上用场而开始没事找事。

“娱乐业时代”,公众话语的意义围绕娱乐开展,人们不知不觉间心甘情愿地享受着精神麻醉剂被注入灵魂。

波兹曼教授也同样表达了对电视娱乐性的喜爱,但在20世纪初,政治、宗教、教育等各个公共领域也都开始以电视为中心,这让他感到担忧。 他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是指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而人们生存在媒介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里,而不自知。

根据电视、广播本身的特点,时长受限、形式受限,导致传播内容碎片化。娱乐节目一笑而过,可以碎片化。但严肃的政治问题、宗教信仰、教育传承等,都碎片化、断章取义,那媒介给予人们的隐喻可能会让世界大乱了。

作者担心人们爱上电视,就像“瘾君子”爱上毒品一样。可如今,电视早被电脑、手机、平板、机器人等各种智能产品所取代。人们佝偻在各类电子产品的小屏幕前,随着小视频软件的快速跳转,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俨然成了精神病学中的“精神分裂症”。

不得不说,网络门槛低到令人发指,满屏错别字、语句不通的小作文都可以在网上发表;不负责任地“朝阳群众”可以肆意在网络上对任何人进行人身攻击;来路不明的“毒鸡汤”随便往名人头上按;淫秽影像不时在视频、游戏中若隐若现。这些始作俑者也许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

网络游戏、体感游戏更是火热,形式、类别,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让一双双空洞的眼睛死盯着屏幕,机械的手脚,任凭游戏随意操控,一会儿傻笑,一会儿生气,他们会思考游戏是怎么设计的吗?他们会考虑玩游戏的意义是什么吗?

人们会有意识地躲避枪炮,却可能会无意识地吞下糖衣炮弹。从书籍、报纸,到电报、摄影,到广播、电视,再到今天的网络智能,看似传媒形式逐渐从慢到快,从繁到简,从难到易,从严肃到轻松,但今天的人们,不只是美国人,也许都能感觉到赫胥黎的预言已经成为现实,我们可能正在慢慢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