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罗摩湿瓦 | 《了悟真我之核心教授》第三章(2)

2023-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大日光

以上是在说讲解所用到的方法,我们现在要来看看对四身的具体讲解和描述。

开始审视

粗重身的本质是广为人知的。它就是一堆血肉的组合,能被手摸到。

大家都很熟悉它,不仅如此,每个人还充分地使用了它。[人们错误地以为]粗重身就是“我”。

因此,所有发生在这个身体上的烦恼和欲望,都是“我的”。

相应地,身体的皮肤或黑或白,童年、青年和老年的不同年龄段,都属于这个“我”。

身体和种族、宗教、房屋、田地以及财富的关系,都是“我的”——这是每个人类通过多次轮回已经学会的东西,而且掌握得很好。

实际上,他是如此精通,以至于做梦的时候,他还会说自己是“某某”。

因此,没有必要再教,这堂课已经被他一遍遍地学习过了,已经非常坚固地植根在他的心里。

所有人类都稳稳地靠着这个粗重身而立足。

这个粗重身的状态,就是“醒位”①,在这个身体内,一半是遗忘,一半是记忆。

而世俗行为的特质,或者说罗阇②(Rajoguna),在粗重身中占主导。

以上这一基本的讲解,已经足够让人了解粗重身了。我们现在去看下一个,精微身。

② 三德(guna),即明(萨埵,Sattvas)、动(罗阇,Rajas,或记作Rajo)、暗(多磨,Tamas)。

印度诸教认为三德是一切事物的三种基本属性,是世界多样性及其运动变化的决定因素。

萨埵,以轻光为其相,其功用在照别;多磨,以重覆为其相,其功用为系缚;罗阇,持动为其相,其功用为造作。后面会讲到,粗重身、精微身、因基身中的主要特性,分别为罗阇、萨埵和多磨。


《精微身》

就像之前说过的,精微身是一个委员会,它由一系列的感官、命气、意、智所组成,位于“内根”③(Antahkarana),它们一起形成了一种精神世界,或者说“梦幻世界”,

只有当闭上双眼,可见的世界变得不可见了之后,这个世界才可以被看到。经过一些思维和审查,就能发现,精微身实在是非常特别的东西,而所有粗重身的行为都是听命于这个精微身的。

确定一个概念,比如“某样东西是这样的”,这被称为“定解”(Sankalpa);

疑惑,或者说认为“某样东西不是这样的”,被称为“分别计度”(Vikalpa)。

精微身就是这样,总是不断地呈现出这种相反的认知,以及互相矛盾的念头,它的状态是“梦幻”的。

持续的记忆是精微身的标志性特征,“觉知”(awareness)或“萨埵”(Sattvaguna)是它的主要的特质。

③ 后文第五章中,英译者对“内根”有详细解释:悉达罗摩湿瓦在他的很多谈话中经常使用这个词,所以需要对此有基本的解释。

通常它被认为是“能知之基础”(Seat of Consciousness),是从无形的存在(Formless Existence)中升起、迸闪出的精微的显现。从无属性的能知(Consciousness)中产生了属性,这些属性的变化,就是它的特性。

可以说它是意(mind)的起源,或者是一个人最内在的意或心(heart)。它产生了对客体化的确认。它是意最精微的部分。

悉达罗摩湿瓦·马哈拉吉曾经说过:“所有人的内根是一样的,而他们的意(mind)是不同的。”在全文中,这个词被统一翻译成Inner-Mind。

在以这种方式了解了精微身之后,求道者成为了这一身体。当他一只脚牢牢站在第二级台阶上后,另外一只脚就从前一级台阶移开了,然后也站在了第二级上。

这样,一个人就彻底地离开了第一级台阶。

当他跨过一个村庄的边界,踏足于下一个村庄的范围内时,第一个村庄就被抛到身后了,他也就成为了第二个村庄里的行人。

同样地,为了恰当地理解上面讲述的精微身,当求道者牢牢立足于这一阶段的时候,他必须要把脚从粗重身上彻底挪开,这样才能够将这一理解落实到实践之中。

当粗重身被抛弃的时候,求道者应该切断和它的所有联系。

但是,这件事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要跨越这些台阶,每个人都只有两条腿:一条腿是学习,另一条腿是把学到的东西加以实践。

要把两条腿都从粗重身的台阶上移开,并踏在精微身的台阶上,这意味着一个人必须超越物质肉身。

当一个人把粗重身的骄傲和拥有感都抛下,以精微身的拥有感为傲时,他必须要说:“我只是精微身。”只有体验到了这个,才意味着粗重身被舍弃了,取而代之的是把精微身当做了“我”。

当求道者达到了这一步时,之前的一步就被抛弃了,他现在接受:粗重身并不是“我”,“我”和粗重身毫无关系。

粗重身上的各种变化和它的各种特征,比如肤色是黑是白,都不再被视为“我的”。

没有任何粗重身的特质是属于我的,因为我只是精微身。

反之,这也意味着精微身的特质(感官、命气、意、智、“我在”之感,等等)是不具备粗重身的特质(胖瘦、皮肤黑白、年轻或衰老等等)的。

应该明确的是,“我”只是具有精微特质的意和智等等。

如果求道者勤奋地加以学习,他的双脚会牢牢地站在第二级台阶上,他会失去对粗重身的骄傲感,也不会认同于粗重身。他会对粗重身的所有特质和状况都无动于衷。


《因基身》

第三级台阶是高过并超越精微身的,它是因基身,或者“无明”(Ignorance)。

因基身是“纯粹的遗忘”,是由无明这一特质,或者说“多磨”(Tamaguna)占主导的。

在因基身中,没有一丝念头会想到粗重身或精微身的存在,它和二身完全没有了联系。

因基身意味着对一切东西都没有了觉知(knowledge)。

这就像是深睡无梦的状态,但又并不是深睡无梦。因基身是难以理解的,但去理解这一状态,是非常重要的。

那些宣称已经明白了“无”(空无;空)的道理的人,来到这一状态时,转身就走了,他们说前面什么都没有。

按照西方哲学家的观点来看,因基身是“不可知”或者“空”(the void)的状态。

这个状态是没有任何念头、想象和疑惑的,通常被求道者误以为是三摩地④(Samadhi),并认为这就是没有概念和特质的梵(Nirvikalpa Brahman,无分别的梵)了。

当达到了这个空或者什么都没有的状态时,一个人可能就会有虚妄的满足,会说“今天我见到了梵”。

在一个念头消失,而下一个念头还没有升起之间的间隙或停顿(就像两个念头之间的空白,或者入睡前,清醒消失了之后的那个停顿),是一个纯粹遗忘的状态。

这就是经文中所称的“喜悦鞘”⑤(Anandamaya Kosha)[,也正是因基身]。

在因基身中,所有的混乱、挣扎和无尽的思绪波浪都停止了。

因此,在这第三身上有一种平静感,是在其他两个身体上找不到的。

的确,求道者会体验到某种喜悦,但这并不是究竟宁静(Ultimate Peace),甚至真正的极喜也算不上。

人们必须好好地理解这一点。这个因基身是所有神祇、魔鬼、每个人类的自然状态。因基身的状态,就是“遗忘”的状态。

④ 三摩地(Samadhi),指禅修时达到的心不散乱的等持状态,又译三昧、禅定。

⑤ 根据吠檀陀的理论,有五鞘(又名五覆)重叠覆盖在真我(Atman)之上,就如剑鞘一样,才形成了个体的人。

五鞘分别由

粗糙的物质要素(anna)、

生命力(能量、气-prana) 、

意(manas)、

识(vijnana)

和喜悦(anada)构成,

因而得名为:身鞘、气鞘、意鞘、识鞘和喜悦鞘

因基身的主要标志或者特征就是忘记所有一切。举例来说,除非一个人忘记了一切,否则他是无法进入沉睡的。

说“我睡着了,但是我记得某些事情”实际上是在说“我还没睡着”。

要真正地沉睡,意味着一丝一毫的事情都不记得。

同样地,在清醒的状态中,忘记了所有一切,就是进入了因基身。

那个你不知道任何事情的状态,就是进入了因基身的状态。就像前面提到的,这是人类的自然状态。

就算是最为博学的学者也不知道人类的本性——更别说神(湿婆,Shiva)的本性了。

为了让一个人彻底明白人类的这个“遗忘”的状态,[圣者们]就传授了学习这种“停顿”(pause)的方法。

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是很难的话,那就是彻底地稳固在遗忘的状态,完全彻底地了解它。

在一个人的修行之路上,达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需要求道者相当努力。圣者们也非常强调这一点。


两个状态之间的“停顿”(pause),不是别的,就是“纯粹能知”⑥(Pure Consciousness)。

一个“寂静者”⑦(牟尼,Mouni)的状态,是[心里]连一个字(word)都不会冒出来的,就算升起了,他也不会让它的意义升起,而只是让它就这样滑过。

当出现言词,并允许它在内根(inner-mind)上印下它的意思的话,世界就诞生了。

忽略言词,不要让它携带任何信息去留给头脑,这就是消除世界(eradication of the world)。

当言词不再给头脑充电让它活跃时,剩下的就是“纯粹的能知之力”⑧(Pure Energy of Consciousness)。持续不断地体验这一状态,就被称为“寂静位”。⑨

⑥ Consciousness有时也指“能知之力”(Chaitanya),但除非是英译者特别注明,否则Consciousness就是指觉知,但强调的是觉知中能了知的那个能力,即“见分”。所以我们翻为“能知”(Chit)。而Knowledge,明觉,也是觉知,但强调的是觉知照了万物的那个特性,即“明分”。

⑦ 又记作muni,意为寂默、寂,也是对圣者的一种尊称。

⑧ 这里因为有Energy一词,所以Energy of Consciousness 就是指“能知之力”(Life-Energy,Chaitanya)。

⑨ 这一整段暗合禅宗六祖慧能所说:“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