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如何获得优势
我生而内向。
小时候,父母向外人介绍我的时候,一般都会说,“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不爱说话”。 随着年龄慢慢长大,我能特别敏感的观察到群体中哪些人是“爱说话”的,哪些是“不爱说话”的。而我也体会到“不爱说话”的人似乎慢慢在群体中变得越来越弱势。
于是,我亲见很多内向的朋友,开始把自己伪装成外向者,或者强逼自己在酒桌上八面玲珑,老练应对。我也开始慢慢觉得,内向实在是太糟了,我需要改变,至少我不能让人第一眼就看出来我的内向。大学快毕业,我去一家单位面试的时候,我记得有一位初面的女面试官,在我坐下之后,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一个内向的人吗”,这个问题一下子让我像被人洞悉了内心世界一般紧张异常,我当时感觉面试官问话中一定带着对内向者隐隐的偏见。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内向都被我自己认为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性格“缺陷”,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格言就是“性格决定命运”,放佛自己的命运已经被决定了。
01
有研究说世上50%,甚至57%的人是内向者,没有人能准确获知在总人口中,到底有多少内向者,但我想老天绝不会为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关闭掉一扇门之后,而不为他们打开任何一扇窗。
原来一直认为内向是一种性格缺陷,我理解可能是不是就是元认知能力的不够,错误把一些自己的其他弱点,归咎到了内向性格上,且把改正的办法错误的放到了如何把自己变得更外向上了。也就是说我的思考过程存在问题,我找来了专业的书籍,并进行深入的反思,很多人把害羞和不自信等同于内向,其实内向者和害羞不自信没有必然联系,也就是说外向者也一样会存在害羞和不自信的问题,内向者当然也可以是一个从容自信的内向者。内向者与外向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他们动力的来源。独处时,内向者感到重新充满动力、精神焕发,而与别人在一起,让他们精疲力竭。另一方面,外向者在人群中,非常活跃、充满动力。当外向者独处时,他们感到颓靡和无聊。
了解这些之后,对我最大的改变就是,我不再会为自己的内向而感到焦虑,也不再想方设法的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外向一些,而是对自己充分的认识,并理解自己的行为。以前公司聚餐的时候,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正常一些,一旦觉得自己好像没怎么说话就会非常焦虑,老想着没话找话的说点什么,一来自己难受,二来别人也很尴尬。现在在认识到其实内向并不是一种性格缺陷之后,就不会老想着遮掩这一点,会认真的倾听大家的谈话,自然的接话,反而让大家都很放松。虽然仍然更喜欢独处,但不再谈聚会色变。
02
韩寒的电影中有句台词,“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之前对这句话不理解,通过这几个月以来对笑来老师的专栏的深入阅读和自我思考,我觉得道理就跟信息一样,是别人的认知,甚至在传播的过程中还带着各种杂质,而只有通过自己的践行,证明在自己身上有成效并能反复运用才能把它淬炼成自己的认知。
当自己的注意力不再专注在如何掩盖内向上之后,我的注意力开始回归到如何获得优势上。
比如发现自己非常善于倾听观察、善于思考总结。倾听和观察,让我在工作项目中能获得大量的真实的反馈,通过这些反馈以及自己的深入思考,我把每一次的项目总结都尽量做得干货满满。这让我在项目总结时明显比其他人显得准备更充分,能带给别人真实的可学习的养分。有一个案例总结还入选了今年业内Top100案例峰会,另一个总结被推荐到公司非常高层的一个会议上去做分享。深度总结同时还给我带来了另外一个益处,就是原来我一直感觉内向者应该是不太善长演讲的,现在我经常能找到别人发现不了或者经常忽略的点,并进行充分的论证,实践,然后总结出自己的认知,因为演讲内容的不断充实,演讲的时候也慢慢越来越自如。
03
笑来老师反复在专栏里强调的是,每一篇文章都是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反复阅读的。这其实很有道理,很多时候浅读很难引起自己的深入思考。为了进一步了解笑来老师的认知体系,我把专栏里经常提到的两本书也买回来了。
另外为了巩固自己的总结习惯,我已经开始在公司内网博客撰写自己的一些工作总结,并准备开始通过微信公众号记录自己认知成长的过程,希望有一天自己能有机会达到“闻闲歌而知雅意”的状态。至于如何坚持下去,专栏里的《我们重新认识了“坚持”》已经在给予我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