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年4:时间真的不够用了吗?-------《奇特的一生》书评
从我开始关注时间管理开始,我发现很多时间管理达人推荐了这本书,怀着对时间统计法和对柳比歇夫本人的好奇心,我看完了这本书。
一开始,我是很心急的,想快点看到对时间统计法的详细介绍,其实这个方法非常的简单,就是记录下每天在做了什么事情,分别花了多少时间,然后把这些事项分类,计算出做什么事情需要多少时间,每天、每月、每年总结,从而更加精准的规划工作和生活。
这是最简单的部分,而不简单的呢,是柳比歇夫居然用这种方法记录了56年,作为回报,他也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常人看来不可思议的成就。随便列举几个,你们感受一下:
他生前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
他的学术研究包括生物分类学、昆虫学、分散分析等方面;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任研究所一个部室的负责人;
他常常到各地去考察,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很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
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单只这一项,到1955年,他就已经收集了35箱标本,共计13000只,其中5000只做了器官切片…..
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
使用时间统计法,他能精准的控制自己的时间,对于我们无法度量心生敬畏的时间,在他的手中就像有形的物质比如布匹,他裁一块下来,用来完成一个项目或研究,精准的不浪费点滴。令人惊叹的是,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十年,他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甚至依靠这种方法,体质虚弱的他生活由于非常的规律,活到了82岁。
他对于时间的运用得心应手,他无师自通的学会了区分碎片时间(书中叫下脚料)和整块的时间的不同,甚至对于“下脚料”的运用,也是无微不至,比如,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英语就是利用“下脚料”时间学会的。
他准确的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效率最高,比如,清晨头脑清醒的时候,看严肃书籍,钻研哲学、数学等,一个半小时用在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著作,更累的时候换成文艺作品。
他从来不抱怨没有时间,事实上,他睡觉的时间很多,并不像我们现在需要熬夜的做法,毫不浪费高效率地使用时间,已经成为他的生活方式,他认为应当不断挖掘一切世间潜力,正确的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寻找时间。
很自然的,作者产生了好奇,想找出他这样做背后的原因,没有人要求,他却做到了几十年如一日的统计时间,误差甚至都控制在5分钟以内,为什么?他猜测,因为他的人生志向,他想要研究的学科门类太多,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和掌握,他先是研究进化论/生物学,后来觉得需要学习哲学和数学/分类学,他一直没有停下研究的步伐,所以需要用时间统计法来归统。令人心酸的是,再精确的时间统计,也抵挡不住生命的流逝,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不得已放弃了很多研究的类目,为了在有生之年看到研究的结果。
即使不看他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只谈论他的生活方式,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怎么样过好一生,如何与时间相处愉快,时间自然回馈给你丰富的内容。
那么我们从这本书里面学到了什么?绝不仅仅是时间管理:
一、有强大的内心,勇敢的面对自己。
很多人不敢开始做自己的时间统计,难道原因只是怕麻烦吗?因为不想固化自己的思维吗?并不,他们只是不敢面对自己把时间花在很多不值得花的事情、事务性的事情以及娱乐上面这个事实,一直推迟开始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时间统计法就是戳穿了最后的遮羞布,让人无处可逃。
二、正视自己的时间使用,充分合理的利用每一个的时间节点。
用时间统计法找出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后,要意识到时间也是我们拥有的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要更有效率使用它。整块的时间用来从事重要的工作内容,碎片时间也要充分的利用,比如看看新闻,学几个单词之类的,不能让它白白溜走。
三、有强大的自控力,保证自己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
能做到56年如一日的统计时间,这本身就需要强大的自控力,如果我们能做到,每天积累下去,在自己选定的方向上持续前进,相信有一天,会走到自己也不敢相信的地方。
四、有明确的目标。
归根结底,时间统计是为了更有效率的使用时间,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时间空出来却不知道用来做什么,也许你就不再有动力继续下去,或者说,这是一种更大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