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简友广场

关于沟通,99%的人都会出现的问题!

2020-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张巨哲私域变现商学院创始人

今天一个朋友家上初二的孩子找我辅导功课。期中考试她的成绩不理想,我原以为给她讲讲题,分析分析解题思路就可以了。没想到的是她从一开始就没有心情听我讲题。

后来她才跟我说,她很痛苦。因为她学习退步了,在学校老师批评了她,给她讲了一堆“老生常谈”的大道理,在家里她的妈妈总是拿她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并且总是以“含沙射影”的方式,这些使她非常烦闷。

她内心压力太大了,内心烦闷和痛苦积压在一起,甚至有了厌学的情绪。

她说:“为什么大人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做了错事都不承认?为什么就不能听听我的想法?”

她所面临的问题的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太多的人依仗着自己强势的地位,总是高高在上强加自己的意志与他人。如果别人反驳,接下来就是劈头盖脸的呵斥。

而较为弱势的一方,也总是习惯于通过讲道理辩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然而换来的只有矛盾的不断的升级。

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长辈与晚辈、上司与下属之间。

事实上,强势的一方出发点是好的,他们的确比弱势的一方看得更远,思虑更周全,因此,总想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事。

但是,这样做真的好吗?

即便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用错了方式结果就事与愿违了。

当我们处于强势的一方,为什么总会不自觉地强加自己的意志给别人?

我们受古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影响太大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并宣称这是孔孟之言。

其实,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没有这样说过。这绝对是孔孟之道的曲解和栽赃。

孔子对君臣和父子的真实观点是:君要首先像个君,臣才能像个臣。父要像父,子才能像个子。

孟子也是如此,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洪武五年的一天,朱元璋坐在便殿读《孟子》,读着读着,朱元璋眉头越皱越紧。终于,把书一摔,大声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焉?”那意思是说,这老头要是活到今天,还活得了吗?

原来朱元璋读到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也就是说,与老百姓和国家相比,国君最不重要。“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就是说,国君对大臣礼貌,大臣也对国君尊敬。若国君视大臣如粪土,则大臣也视国君如无物。

朱元璋于是命令大臣“删孟”,将自己看着不顺眼的“反动文字”尽皆删去。共砍掉孟子原文85条,只剩下100多条。

我们想一想,朱元璋况且为了自己的统治利益“删孟”,其他皇帝是否也这样做过呢?

我们可以猜想出来,这些反人性,冒充孔孟之道的观点,很可能是曾经当权者或者居心叵测的臣子,为了巩固朝廷的利益,以此来愚弄、驯化世人。

这些明显错误的观点,如果我们真信了,那就真的太愚蠢了。

我们要能分辨是非曲直,不能被错误的思想控制自己的潜意识。

到底应该如何做呢?

《道德经》说:

信而不美,美而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真实可信的话总让人觉得有所缺陷,完美无缺的语言往往不真实。懂得完善自己认知的人,不会把完善认知放在辩论中解决,而那些热衷辩论的人很难通过他人去完善自己,反而变得更加偏激。智者不会什么事都充当权威,什么事都充当权威的人,往往是不明智的。

因此,当出现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彼此静下心来认真倾听对方的观点,认真思考对方说的是否有道理。而不是只是站在自己的观点来辩论,这样会造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执一词永无结果,要知道“事情有真假,观点无对错”,以观点对抗观点,最后只能是矛盾升级。

长辈和上司一定要有处下的心态,认真与对方沟通,海纳百川,只有能容纳别人才配得上自己的位置。

与人沟通时,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你的人生将更加光彩照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