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作文化缘何一路拉风?

2018-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LZL欧阳健

                          文/图  欧阳健

喜看稻菽千重浪 成团十大田园地图

“一都米二都女三都大财主……”

这句柳江童谣,大家都耳熟能详。

不过很多人包括我,起初都混成“二都米”。

因为明摆着:成团是柳江的“鱼米之乡”!

鱼米之乡 美丽田园,丰收家园

成团地处孤峰平原、水网密布,里乾河、八仙河流贯全境,

土壤肥沃,与田园、村庄、溪河及灌溉工程,

构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二度登上了《中国地理》杂志!

【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作文化缘何一路拉风? 【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作文化缘何一路拉风?

童谣只能代表旧时的说法。

一都米开发较早,200年前,

一都(拉堡进德一带)客家人生产的大米就名满柳州,于是有了“一都米”的盛誉。

不过成团的种植业,开发一点也不晚。

翻开乾隆年间的《马平县志》,

成团有两个指标可以看出来:

一是,具有历史人文的村名,很多沿用至今——

米村、绿藕村、莲花村、塘谷村、那屯(塘田)……

二是米碾密布,据统计已近百座,堪称马平之最!

斯土斯民,勤劳耕作 成团白露田园

作为柳江粮仓的老大角色,

成团在此后各时期都表现突出:

民国时期《柳江县志》,就有此类记载:

“米之品质以一、二区(民国2年撤都设区)为佳。”

“二、三区之上等水田……”

【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作文化缘何一路拉风?

【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作文化缘何一路拉风?

50年代以来,成团水稻总产量基本占全县20%以上。

1957年秋,柳江第一所农业中学在成团建立;

1963年,成团农业技术推广站成立。成立时间之早,亦处于全县前列。

“三年困难时期”全县粮荒,成团慷慨解囊,调出580万公斤救命粮!

困难时期,成团是大家的“饭堂”。资料图

1974年,正是学大寨的热潮,成团没有机械地学平原某地“人造梯田”,

而是因地制宜,在白露大队大搞“园田化”,

将高低不平、零星小块的水田整合规划,增加了产量。

同时大搞水利建设,誓将畲地变良田。

70年代中期,成团完成全县最雄伟的干渠灌溉工程。

激情岁月,白露大队轰轰烈烈的园田化建设。资料图 园田化建设造就成团“硅谷” 【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作文化缘何一路拉风?

“沟渠水活龙蛇动。”(宋·刘过)

朝阳、六利、大崇渡槽,于此一期间横空出世,

与同期的洛满镇北车渡槽,如四大龙王喷水灌田,

是柳江龙南干渠水利工程(全长36公里)的重要组件,

将龙怀水库北水南调,全线打通北弓、工农、里团和白林水库这“四大金缸”,

连成庞大的灌溉网,覆盖4个乡镇26个行政村3万多亩稻田和果园。

成团全镇种粮面积,因之自50年代以来20年间增加了1.3万亩!

【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作文化缘何一路拉风?

80年代,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如虎添翼,成团稻田更加生机勃勃。

为加强田间管理,1982年成立成团农业技术服务公司。

同年南方十三省水稻施钾现场会到成团参观,推广成团经验!

1983年成团粮食空前丰收,获自治区重奖解放牌汽车一辆,

这事在全县轰动一时。

成团,曾用名“先锋公社”,名副其实。资料图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地

1987年,全县粮食再度紧张,成团立马又调出220万公斤,雪中送炭!

1981—1989年,米村有米,名不虚传,该村覃炳怀交售国家6万公斤稻谷,

成为全县最牛“卖粮大户”,评为全国劳模!

播秧时节的行为艺术,田间有趣有料的大妈

【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作文化缘何一路拉风?

90年代,是成团稻田产量、质量并驾齐驱的时期。

这里是万亩屯粮田基地、万亩优质谷生产基地,

坐稳了“粮仓”一哥地位,成团仍然不满足,

2002年,成团率先建立无公害优质米基地,

并为知名品牌“大富氏”提供加工原料;

还注册了“八桂一都”优质米商标。

2010年以来,温室育秧、机械耕作相继实施……

【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作文化缘何一路拉风? 给秧苗蒸“桑拿” 【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作文化缘何一路拉风?

近年来,随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落地,

行有余力,成团大力实施“6+1”工程:

优质米、蔬菜、双季葡萄、草莓、养殖(龙虾)、饲养六大特色产业,

一处田园休闲观光旅游区一一舟村慢生活。

以柳江深度融合市区为契机,凭借天时地利人和,

成团,大家抱团发展,共享新一轮的耕作文化!

【发现柳江】从自然风光到历史人文,成团稻作文化缘何一路拉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