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久”远——“桐下读吧”九周年庆
时间在走,我们的桐下读吧又走过第九个年头。
每年的6月上旬,总要计划着要做周年庆。读吧真正的生日是哪一天,这么多年来并不固定。也许,我现在可以这样说:6月上旬的周五、周六均可吧。
早早计划,但还是因为走得太匆忙,做好的横幅放在办公室桌上忘记拿了。
从开始计划的16人,到最终参加的13人,这是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了吧。能不能到现场,并不重要,但也表达了一种态度。
第一站:参观美术馆。
这样的安排,也是因为读吧活动,算是跨界,但更多是熏陶。因为平时的自己,会很难得选择来参加这样的参观。
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美盲,也没有多少艺术细胞,尤其是对于画画。看着一幅美术作品的细腻表达,那是相当需要耐心和艺术天分的。我没有那么多的耐心,沉不住气的我,可能三两笔就画起了。所以,我就只有去欣赏那些画里想要传递的意思。
画家的思想需要高远,需要通透,需要宁静,需要和谐。有的粗犷,有的细腻,有的浓墨,有的轻描,有的写实,有的重虚,都在表达他们的思想。我很喜欢看那些大场景里蕴含着小细节的画作,和文章一样,耐看又充满惊喜。比如吴冠中的《双燕》,给人一种清新,蕴含无限生机之感。
本来计划参观1个小时,结果却花了近两个小时,但这两个小时都属于走马观花吧。不过,也是不虚此行,饱了眼福,也增长了一些艺术细胞吧。
第二站:周年庆活动
选择在一家酒店的会议室,我们举行我们所谓的仪式。我知道,这一年我们的书读得并不多,但周年的仪式感还是非常需要的。两个人的行动,有一群人跟着,这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幸福。
首先,用一句话表达参观美术干的感受。老师们都能感受到去参观美术馆,让自己“长高”了不少。这样的艺术熏陶,或许几年才有一次,弥足珍贵。
接着,用“当我在读书的时候,我像……因为……”的句式来说话。有的说像井底之蛙,有的说像一只蜗牛,有的说像逛花园,有的说像在读自己……我呢,读一本书,就犹如欣赏一幅画:先是看到一口井,又看到一条河,及至看到一座山,再往山上看,还有一汪水源咕咕往下流水……这样的意境和读书是一样的,有惊喜也有对自我的审视。
然后,我们分享了各自订阅的公众号里的前五名。正面应对屏幕时代的阅读,我们每天花在电子阅读上的时间其实还是有很多的。那么读什么就成为一个较为重要的话题。从老师们的反馈来看,这些公众号里,与自己的学科有关,与教育有关,也与时事政策有关。我常常读的“王开东”“新校长传媒”“成都发布”等里面,也有我的关注点。
最后,我们分享了最近的纸质阅读情况。除了我们的共读书目,我们的纸质阅读,还是应该成为我们的日常。
第三站:共享美食
精神需要阅读,身体需要吃饭。所以,我们从来就不把美食放在一个重要的层面,一起品尝,一起聊天,一起谈生活,偶尔聊工作。这样的氛围里,增进感情,更加热爱生活。
继续读,让书香“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