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东西,有80%完美度就可以了
80%的完美度
我们总是追求完美,但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的完美。完美度的提高与付出的资源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把80%完美度提高到90%完美度消耗的资源可能是从50%提高到60%的10倍。所以找到一个90%完美度的方案非常之难。
如果你要买个音箱,你可能花30就能找到一个价位、质量都还行的方案,但是你要求功能、价格、售后都完美,难么你可能花3个小时也找不到。
绝大多数我们要买的东西,都没有必要追求90%以上的完美度。比如买个坐垫,价格能接受,款式觉得还行就可以拍了,没必要为了几块钱的价格差距或者最喜欢的款式反复比较。当然有些东西还是要努力追求90%以上的完美度的,比如房子,毕竟那么贵的东西,容错率低。
不追求完美不代表随便买
有了前面那条的意识之后,我轻松不少,在买东西上减少了很多纠结的时间。BUT,我很多东西却没买好,让我很烦恼。因为这里有个误区,不追求100%完美很容易被理解为随便买。我买了一个椅子,评论都没看,店家的信息都没了解,直接拍了,结果那椅子一个礼拜都没到;买了一个桌子,结果它的结构不对,不稳当,评论里也说了,但是我没看。结果买回来的东西不好,退嘛,很麻烦,将就着用又很难受。
选择80%完美的方案不代表不认真选择,而是认真选择后确定这个方案达到80%完美度了,就不再继续浪费时间追求100%的完美。我的问题是没有认真选择,不能确保方案达到80%完美度。
购物的成本
买错东西之后“用之难受弃之可惜”的感受让我意识到,我以前只考虑了购物的买前成本却忽视了买后成本。
- 买前成本
包括搜索、查看评论、和店家沟通、收快递等全过程消耗的时间、精力、金钱。不追求100%完美度其实在降低买前成本,避免浪费太多时间、精力。 - 买后成本
买前成本是比较好理解的,而买后成本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有时候买东西本身的成本不大,不管是买的过程花的时间精力还是付出的钱,但是买后如果不好造成的麻烦却不小。比如我买了一个不好用的桌子,这种东西组装了是不方便退的,而很很大就算能退也很麻烦。直接扔了我心里会过不去,用嘛,它老是晃动,用着又难受。就算要扔也没那么容易,扔之前还要拆。所以,东西买错了很麻烦,哪怕是买件衣服不想穿也没法随便扔,直接扔肯定心里过不去,送人还要花时间,还不一定找的到人。 - 重复成本
买错了东西不仅要花成本要去处理买错的东西,还要重新买新的,这叫造成了重复的成本。比如我买错了桌子,我要重新花时间精力去挑选、等快递、安装。
如果把所有的成本算进去,会发现,买错东西的成本其实很大。假设本来买一个正确的东西的成本是1,不认真购买花的成本是0.7,买错后处理的成本是0.8,那么买错后重新买的实际成本是0.7+0.8+1等于2.5,是开始就认真购买的2.5倍。
所以,谨慎购买,认真挑选,不是为了省一些钱,而是买错了很麻烦。
看上去还行的方案
- 第一步,先了解一些经验和知识或者向人请教
这样才能保证完美度是可信的。而且积累的知识经验大多数都是可重复利用的。 - 第二步,基于自己的知识经验去选择
比如我现在就知道买桌子一定要考虑它的结构是否稳当,不管怎么样的桌子,不稳当就没用。 - 第三步,可能的话,尽量选择贵的
一般来说,贵的都好一点。虽然价格贵,但是带来的体验更好,而且不容易坏,用的更久,降低了未来维修、重新购买的成本。 - 第四步,止步于合适的完美度
在基本找到可以的产品后就不要太追求完美了,什么一两个月有折扣啊、哪家店更便宜啊什么的,不用太计较。
购物的本质是投资
以投资的角度看待生活,一切皆是投资。购物就是一个投资,我们投的是钱、时间、精力,投资标的是购买的物品或者服务。寻求最佳购物方案就是寻求投资收益最佳点。不追求100%完美度其实是一个普适的原则,本质是最后20%完美度消耗的资源在此处的收益和在别处的收益的比较。如果在此处的收益更大,比如买房,多花几个月时间可能节省几十万,那么还是值得投资的;如果在别处收益更大,比如买个坐垫,一个几十快,不知道花几小时,把时间花在工作学习陪伴家人上收益更大,那就不值得追加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