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论与心无挂碍地写,学,走出个人小循环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中有人说,写作其实不需要方法,没有方法才能心无挂碍,自然流畅。
简直给自己打了一针强心针,因为我一直以来认为写作是天才干的事。
而此作者说,不要相信方法,不要害怕犯错。享受纯粹写作的过程,聚精会神地写作就是禅定。
写作是打开潜意识的方法。自性写作,神性写作,创意写作,就是写出潜意识。
听到上面的话,认为有点道理,又不很明白。
因为我一直觉得写作太高深,听过写作天才论。最佩服的严歌苓也说,写作需要70%的天赋。所以对于写作很敬畏,畏的成分更多。认为写作是别人的事,和自己没关系。
直到自己生活有了变化,想诉说的时候。写,打开一扇门,向门里的自己倾诉。不过迟迟没有行动,没有写的原因,就是因为一直没有准备好,没有技巧,没有修饰,写出来的就是流水账。
后来从无所不包的微信里遇见一些培训班,开卷有益。写作绝对需要方法,那些所谓的天才,他们或者是从小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是生活又丰富的经历,他们把个人成长的认知,思想观点,在讲述中表达出来,平实的文章首先打动了自己,也让读者共鸣。那些通过学习方法的,能够用引人入胜的故事设计,把故事讲得更加生动形象好看,更不像有人说的教条无用。
写作培训班是引路的,修行在个人。写不出来什么,是因为经历少,不读书。现在才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真理。
不能相信不太聪明的人更容易成功,他们善于重复和坚持,如果是低质量的重复好像意义不大。
唯手熟尔,固然不错,但掌握方法可以如虎添翼。
不需要方法的老师说的话,第一是在鼓励作者勇敢地去写,去表达,进入潜意识表达的心流状态,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第二是说要写,不开始写,就没有结果。和无戒写够100万字的一样,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写够数量,再问你能不能写。写作和很多事一样,如果你过度求满,它会成为你的牵绊。先完成,再完美。
我这两年的体会,最重要的一点,写作是需要储备。对新人更多的通过读书获得,不能行万里路,也不能过别人那么多丰富的路,在书中遇见成千上万种人,到了无数陌生的地方,打开眼界,仿佛和作者一起经历,所有这些慢慢幻化成仿佛自己的经历,很有意思。
所以,一边读书一边好好生活,写是可以完成的事情。只不过我的写局限在自己的小循环,没有达到写作者思维,这就是写作学习的必要性。
储备和方法不够的时候,也要:
心无挂碍,想到什么先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