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岁月当歌读书

关中鸿儒李因笃祭太史公诗文赏析

2023-01-19  本文已影响0人  刊选文集

       在走访家乡古迹时,有幸结识文化人士王军鼎老师,他早先从军,转业后喜研碑石诗文,还在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数篇。他曾赠送一幅李因笃诗碑拓片给我,初看如坠云雾,经王老师讲述方知其珍贵,后又多方查阅资料才略有心得,现结合学习理解做如下注解,谨供参考交流。

李因笃诗作拓片

拓片诗文内容

             寄题子长先生墓

六经删后已森森,几委秦烟不可寻。

海岳飘零同绝笔,乾坤一半到斯岑。

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夜深。

故国抚尘迟缩酒,天涯回首漫沾襟。

              时直(同值)乙已之春榖(同谷)雨日邦后学李因笃具稿

题解

       1665年初春,关中鸿儒李因笃先生偕友人拜谒韩城司马迁墓时,挥毫赋诗《寄题子长先生墓》纪念先贤,现该诗碑刻镶嵌于汉太史司马迁祠献殿北墙,长77厘米,高23厘米,竖写行草18行,全文80字。诗文笔走龙蛇、雄劲豪放,属珍贵文物。

司马迁

 注释

①子长: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陕西韩城)人。中国伟大的史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太史公。

译文

寄题子长先生墓:寄托对先贤的哀思,题写于司马迁墓。

李因笃画像

作者简介

李因笃(1631年——1692年),字子德,号天生,陕西富平薛镇韩家村人。祖籍山西洪洞县,生于明崇祯四年,博闻强记,遍读经史,人称神童。早年拒不出仕,曾参加抗清活动。康熙二年顾炎武与李因笃在山西代州结识。康熙七年(1668),顾炎武因莱州黄培诗案入狱,得李因笃等营救出狱。康熙九年(1670年),李因笃东出潼关,走河南、下扬州,南游湘、鄂、楚等地,结交各地学者。康熙十八年(1679年)由内阁学士李天馥推荐博学鸿词,列一等。与周至县李二曲、眉县李柏合称“关中三李”,晚年抱病卧床,助王鸿绪修改《明史稿》,并著有《古今韵考》《受祺堂诗文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等。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壬申十一月二十二日卒,享年六十有二。

正文

该诗为七律,即七言八句,每行七字共八句。七律诗作要求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首联六经删后已森森,几委秦烟不可寻。

       仄平平仄仄平 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联用的是仄起平收,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汉语虽有四声,但在律诗中,并不需要像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调。汉语基本上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律诗的基本句型。

       诗文以孔子删述六经和秦始皇焚书两大历史事件为起笔,高度概括了儒家文化的盛衰。六经对几委为数对,删后对秦烟为著书和焚书是反义对,已森森对无处寻为繁荣和凋零亦为反义对。

孔子

注释

①六经删后:《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指秦缪‹同穆›公),编次其事。讲的就是孔子删述六经,序《周易》,作《春秋》。六经则是根据“中华古籍《三坟》言大道也,即三皇(伏羲、女娲、神农、)时期讲人生大道之书;《五典》言常道也,即五帝(黄帝、颛顼、喾、尧、舜)时期讲平常道理之书;《八索》,即八卦,是指“八种求索”,是想求得卦中之意的书;《九丘》,即九州记述,为九州之志,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等著作基础上删序整理而成《诗》、《书》、《礼》、《易》、《乐》、《春秋》,合称“六经”。

②森森:唐·杜甫《蜀相》中写有: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森森有形容树木茂盛繁密和树木阴森岑寂。这里的森森应该指春秋时期孔子删述六经之后,各种思想学术流派形成诸子争鸣的繁荣局面。特别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他们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羽翼六经”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③秦烟:《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而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

译文

孔子删述六经后形成了盛大的中华文化,经过秦朝焚书事件后,和儒家相关的好多书籍已经寻找不到了。

颔联海岳飘零同绝笔,乾坤一半到斯岑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正统平仄搭配,海岳对乾坤属于历代专属词对,飘零对一半有数对之意,绝笔对斯岑为反义对。

注释

①海岳飘零:《旧唐书·房玄龄传》:“臣老病三公,旦夕入地,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海岳意为大海和高山。 汉· 司马相如《美人赋》:“流风惨冽,素雪飘零”。 飘零有凋谢飘落和比喻漂泊流落之意。海岳飘零的主语是太史公,宋· 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史记·太史公自序》:“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是对海岳飘零的详细记载。

②绝笔:汉武帝晚年被巫蛊事件蒙蔽,太子矫诏诛杀江充等巫蛊之奸臣,由于兵马不足,太子持节到皇帝卫队北军去调兵,北军将领任安却按兵不动未予支援,太子兵败身死。事后汉武帝觉得任安是想隔岸观火害了太子,便将其抓起来,下狱判腰斩。任安写信希望好友司马迁能在汉武帝面前为自己求情,而《报任安书》便是司马迁的回信。信中向任安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按照来信要求去施救,如何因为李陵投降匈奴辩白而触怒汉武帝,为什么能够忍辱受宫刑。信中司马迁以慷慨激昂的言辞表达了自己作《史记》一路以来的艰辛屈辱,也委婉地表达了对任安受难的无能为力。任安被处死,司马迁没有能救下这位故人,在写下这封书信之后,司马迁便像人间蒸发了一般,史书上再也没有了对他地记载,这封书信也成为了司马迁的绝笔,此处引为他的巨著《史记》。

③乾坤一半:《报任安书》中太史公讲:“《史记》,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记载中华文明史近三千年,列二十四史之首,占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一半。

④斯岑:斯是这个或这里的意思。如:斯人,生于斯。岑意思为小山岗。这里是说太史公的墓和庙在芝川(陶渠水)之南的小山岗。

译文

 太史公遍访名山大川,伴随着因朝事受迫害而奋发著就无韵之离骚的千年绝唱《史记》,记录了中华文明五千年一半的重要历史,直到他去世葬于这个小山岗。

颈联尚余古柏风霜苦,空对长河日夜深。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传统搭配,尚余和空对属意境相反对,古柏和长河以及风霜苦和日夜深属意境相邻对。

注释

①长河:这里指黄河,是中国北部的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到了752443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人们总是深情称其为“母亲河”。此联对仗甚工,并借用《论语·子罕》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孔子站在河岸上发出感慨:时间就像奔流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寓意光阴似流水要倍加珍惜。将史圣的道德、学识、功绩与孔子相提并论,上联用饱经沧桑,迎风傲霜的古柏比拟太史公精神万古长青。下联巧借“子在川上曰”句,古柏对长河属暗喻巧对,含意深邃,讲述太史公的著史精神可与大河并存,与日月争辉!

译文

现在留存后世的太史公精神如同墓地苍翠的古柏一样,久经风霜而万古长青。站在小山岗上面对旷远而川流不息的黄河,想象太史公所著的《史记》会如同黄河水一样世代相传经久不息。

尾联故国抚尘迟缩酒,天涯回首漫沾襟。

       仄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平仄仄平平

故国可对应的联语有很多,作者选用天涯则拉开了时空感,给人以无限遐想。抚尘对回首又将情感又拉近了一步,迟缩酒对漫沾襟展现出了作者和太史公同样的博大情怀。

注释

①故国:这里指已经亡国了的明朝,亦有指汉朝之意。

②抚尘: 东方朔 《与公孙弘书》:“大丈夫相知,何必以抚尘而游”。《与曹公笺》:“昔汉光武与戴子高有抚尘之好” 。《俗言·抚尘》:“抚尘,谓童子之戏,若佛书所谓聚沙也”。 《表异录·士庶》:“小儿七岁曰竹马之游,又称抚尘而游”。而此处抚尘应是诗人偕发小(从小到大的朋友)共同祭祀之意,也有为故国蒙尘伤感之情。抚:意为轻轻地按着,如抚摩和抚慰。尘:意为飞扬或物体上的灰土 ,如尘埃。

③迟缩酒:迟有缓慢敬重庄重之意。缩酒:古代祭祀时用菁茅滤酒去渣,谓之缩酒。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若神饮之,故谓之缩酒,出处《周礼·天官·甸师》。

④回首:一指回头,回头看,二指回想,回忆。出自汉·司马相如《封禅文》。

       尾联乃点睛之笔,寄题子长先生墓,诗人巧借祭祀先贤太史公之酒杯,浇胸中之块垒,抒发了诗人一腔热血报国无门的忧愤情怀。《左传·信公》:齐桓公伐楚,“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而诗作者面对满族入关,故国蒙尘,诗人奋起,结交志士,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怎能不令豪杰悲痛,英雄垂泪。解读这些内容,要立足于作者身世经历和时代背景方好理解。

译文

诗人偕同好友怀着伤感之情庄重地祭祀太史公和故国,站在这小山岗上回想故国的人和事,不由得泪水打湿了衣襟。

       李因笃《寄题子长先生墓》诗意醇厚,格律严谨,反复研读,愈感其意境深邃。海岳飘零对乾坤一半,体现了诗人用词精美绝伦,古柏对长河则为诗人触景生情之感慨,风霜苦对日夜深是诗人对太史公巨著《史记》的赞颂和议论。更有诗文用典绵密,四联相配堪称经典。全诗写景抒情议论相融为一体,因而备受后世赞誉。

《富平文联》微信平台刊载 倚新虎

作者简介:

倚新虎,陕西富平人,曾在西藏戍边23年,历任排、连、营、团级干部,荣立三等功五次。所撰写军事作战论文获全军奖,在军内外发表文章数百篇。现任陕西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特聘专家、渭南市政协文史委员、富平县政协特邀文史员、李因笃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职。

《富平文联》微信平台刊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