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诗词,此生无憾!诗词畅游我所懂得的人生

三十年河西解红楼(第六回)游园省亲2

2019-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李缓之

曹雪芹忐忑提颤笔

贾贵妃清明大观园

心中忐忑长提笔,眼里唯余百处真。

常叹风光非我有,清明世界大观身。

雪芹心中颤抖,忐忑难耐,手抖墨滴,沉思长河。雪芹用颤抖的手写出了谜局的答案,解答了《红楼梦》文本的章回问题。

在上一回,我们分析了《红楼梦》文本第十七、十八两章回中宏观方面的大方向。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章回中贾政一行人巡览大观园中包含的隐藏语意。我们许多红迷朋友看这两章回时,主要看大观园的建筑布局,看其中的山水石泉,池塘沟渠,堂屋馆舍,鸟兽鱼虫,松柏杨柳,棠蕉梅兰……等等。这些内容雪芹的确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可谓精彩纷呈,引人入胜,读之赏心悦目,愉悦之情久久难以平静。当然这样阅读既能欣赏到美轮美奂的奇妙景色,也能领悟到我国园林建筑的结构特点。这自然也是一种解读,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更是含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一种鉴赏。但这些方面与我们追寻红楼迷踪之目的实在是相去甚远,我们在此也不想做过多的探讨分析。我们的目的是探寻雪芹于这两章回中隐藏起来的“言外之意”,即言语中的隐藏语意。既然是这样,我们就不能只是关注这些显而易见的表面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寻找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看看这些蛛丝马迹中包含的隐藏语意。因此,我们要有更加深入的不同视点和分析切入点,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探寻的目的。因此依据雪芹善于运用“冷笔手法”这一特点,我们把视点和切入点放在了贾政一行人巡览大观园的一些看起来并不是十分重要的所谓“闲言碎语”上。正是这些“闲言碎语”给了我们很大启发,成为我们解开心中疑问的关键所在。这些“闲言碎语”一共有三部分,我们先把它们分别摘录出来:

1、(进园后,宝玉回答贾政的应于翠嶂迎面留题处写上什么的问题时,认为可以直书唐代诗人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现成诗句):曲径通幽处。

2、(贾政)方欲走时,忽又想起一事来因问贾珍:“这些院落房宇并几案桌椅都算有了,还有那些帐幔帘子并陈设玩器古董,可也都是一处一处合式配就的?”……(贾珍的回答,使贾政知此事不是贾珍经办,便唤来贾琏。贾琏看了靴掖内的清单)回道:“妆蟒绣堆,刻丝弹墨并各色稠绫大小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帘子二百挂,昨日具得了。……”

3、(出园时)原来贾政等走了进来,未进两层,便都迷了旧路,左瞧也有门可通,右瞧又有窗暂隔,及到了跟前,又被一架书挡住。回头再走,又有窗纱明透,门径可行;及到门前,忽见迎面也进来了一群人,都与自己形相一样——却是一架玻璃大镜相照。及转过镜去,益发见门子多了。(贾政一行人最终在贾珍引但下,众人三转两转,才走出大观园)

我们阅读至第十七、十八两章回时,首先想到的是雪芹为何没将这两章回分开来?雪芹为何没写出第十八回的章回目录来?这是很不合常理的特殊现象。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观点:雪芹肯定是经过慎重考虑,才特意在《红楼梦》文本中将这两回内容连在一起来进行描写的。雪芹这样做会有几个方面的意思想要表达。首先,直觉告诉我们,雪芹创作这两章回时的心已经提到嗓子眼了,如同人在空中倒悬着,还在来回上下不停地摇摆着一样。“十七、十八”正对应着七上八下、忐忑不安。雪芹创作这两章回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这里边既包含着雪芹的担心成分,也包含着雪芹的期盼心情。雪芹既担心因此而带来灾祸,也期盼我们红迷朋友能看到其中的隐藏语意。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雪芹在这两章回中隐藏了十分关键的探寻路径!其次,雪芹几乎穷尽一生精力来写这部千古奇书,他不只是想表达一些风月之事,更重要的是想表达一些鲜为人知的血泪真相,这其实就是《红楼梦》文本中的整体谜局。还有就是雪芹运用这种不分出章回的特殊手段是在向我们红迷朋友进行一些探寻提示,提示追寻红楼迷踪的一些路径和手法。最后就是雪芹在这部分内容中会包含有十分重要的隐藏语意。我们由此推断,雪芹在写至第十七、十八两章回时,《红楼梦》文本的整体谜局的某些重大秘密已经隐约呈现出来了。因此,我们研究《红楼梦》文本时,就要首先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两章回之中,对这两章回进行重点探寻,弄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

其实,贾政一行人巡览大观园时的情形写得很是有趣。贾政等来到大观园外时,先命人将大观园园门关闭,在外面看了一遍之后,发现不落富丽俗套,心中欢喜,这才进园巡览。雪芹把贾政等在门外看的情形写得十分详细。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现象。这一点我们在上一回已经分析过了。

紧接着贾政等人一进园,就看见一带翠嶂挡在前面,因而看不到园内的迷人景色。他们沿着羊肠小径往里走,发现了翠嶂上的迎面留题处,贾政等人于是谈说探讨应写上什么内容。贾宝玉说编新不如叙旧,便用唐代诗人常建的一句诗来回答了贾政的问题,觉得应于迎面留题处提上:“曲径通幽处”这几个字。

这里,一带翠嶂上有迎面留题处,贾宝玉在上面提留了“曲径通幽处”。这些内涵合起来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翠嶂和贾宝玉的提留总共包含六个方面内涵:一是这里的一带翠嶂显示出大观园是十分庞大的建筑园林,需要高大较宽的一带翠嶂才能遮挡住园内情景,大观园内的正是这样的翠嶂。而翠嶂的作用则类似于屏风,起着遮挡的作用。我们前面说过大观园实质上是等同于《红楼梦》文本,那么这一带翠嶂相对于我们探寻《红楼梦》文本来说,其隐藏语意就是对雪芹讲述的血泪真相有着整体上的阻挡作用和保护作用。另外,雪芹还在贾政等人的巡览过程中借贾宝玉之口提示了翠嶂的作用,只是这种提示雪芹还同时运用了其它的创作手法,我们只能先放一放,等到以后再说。

二是贾宝玉提留中的“曲径”代表着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时要走的正确路径。这从两方面表现出来:一方面是雪芹的正面描写。这一点是通过贾宝玉提留中的“曲径”来反应的。这是雪芹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追寻红楼迷踪要走弯弯曲曲的路径才行。这也是雪芹进行创作时采用的表达手法之一。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出了自己行文时的特点是采用曲曲折折的路径来进行创作的,即贾宝玉口中的“曲径”。这充分说明雪芹主观故意地让行文时的路径变得弯弯曲曲,不断变换写作方向、写作内容和写作手法,从而起到隐藏血泪真相、阻挡我们发现血泪真相和保护《红楼梦》文本的作用。贾宝玉提留的这个“曲径”也反映出雪芹在《红楼梦》文本中布有大大小小的许多谜局。因为我们要发现血泪真相,就得沿着这条“曲径”走,“曲径”就是寻找和解开《红楼梦》谜局必须要走的路径。既然是“曲径”,那么雪芹制作谜局时必然是运用手法不同,并且雪芹对同一谜局可能会运用好几种创作手法来共同制作。这些创作手法相互作用,相互印证,共同构成了《红楼梦》文本中的主要隐藏语意。雪芹也以此来最终完成对谜局的制作。

三是贾宝玉口中的“通”字,这是一个动词,有通向之意。雪芹告诉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是一个动态地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的走向就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这就非常考验我们红迷朋友的分析判断推理能力。这也是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追寻红楼迷踪是一个不断深入的逐步走向整体谜底的过程。

四是贾宝玉口中的“幽处”。雪芹行文的最终目的是以“幽处”来隐藏血泪真相。这个“幽处”实质上就是《红楼梦》文本最为隐秘的创作手法及血泪真相。

五是贾宝玉的提留“曲径通幽处”是《红楼梦》文本的解谜总纲之一。这里边有两种含义:一、它是雪芹的创作方式。雪芹以血泪真相为基点,先是创作了《石头记》等四部书,在此基础上,再创作出《红楼梦》文本。而这个“四书”被隐藏在了《红楼梦》文本之中。这是雪芹创作时的“曲径通幽处”。二、对于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来说,“曲径通幽处”则是与雪芹的创作过程相反的。我们得从《红楼梦》文本出发,从中寻找雪芹留下来的蛛丝马迹,以“曲径”的探寻方式,最终寻找到雪芹隐藏于《红楼梦》文本中的血泪真相。这才是“曲径通幽处”的真正含义。我们只有这样走才能行得通,否则就只会在浅显的认识中徘徊不前。也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目的地“幽处”中隐藏起来的血泪真相。

我们红迷朋友在向前走的过程中时常会碰到岔路口,这时要再运用雪芹提供给我们的创作手法来进行判断推理,推理出相应的谜局及其对应谜底,而不能一条道一直走到黑。因为岔路口很多(这也是“曲径”的一种内在含义),这种判断推理也会很多,因而我们只能运用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文本来进行判断推理,而不能离开《红楼梦》文本来进行。这个“曲径通幽处”既是贾宝玉回答贾政于迎面留题处上的提留,也是雪芹告诉我们红迷朋友寻找血泪真相的重要手段。这既是一个阻挡血泪真相显现的小谜局,也是雪芹在进行创作时就留给我们红迷朋友的小谜局。

六是我们红迷朋友总体来看一带翠嶂和“曲径通幽处”包含的隐藏语意。雪芹借贾宝玉之口来回答了这一谜局:翠嶂阻挡血泪真相的显现,于是贾宝玉就在上面提写了具体解决办法。雪芹在这里既是向我们红迷朋友说明如何解决翠嶂阻挡这一问题,也是在说明这段文字的隐藏语意。这是雪芹通过贾宝玉之口给出的提示,有指示路径的明显用意。其行为就是一种驱散迷雾解决我们心中疑团的艰辛过程。我们从翠嶂阻挡,而贾宝玉写出解决办法这件事就可以看出,翠嶂阻挡实质上就是雪芹制作的谜局存在于那儿,贾宝玉的解决办法也就是对谜局的解答,即揭示谜局对应的谜底。而这种谜局也会很多,我们也要运用不同的解决办法才行。

总体来说,我们红迷朋友要想解开这些谜局,走直路是绝对到不了“幽处”的。到不了“幽处”,自然也就看不到雪芹所布下的谜局。看不到雪芹布下的谜局,解开谜局又从何谈起呢?也就是说,我们只有找到雪芹所说的“曲径”,才能反向而行,一步步走到雪芹所说的“幽处”。因而“曲径通幽处”就是:雪芹一开始就知道谜底,这个谜底就存在于“幽处”。为了隐藏过于明显的谜底,雪芹同时运用许多创作手法对谜底进行处理,而每一个创作手法却都是雪芹为隐藏谜底而运用的一种手段,雪芹这样一步一步地将谜底彻底隐藏了起来,使之最终变换成为我们红迷朋友很难看清楚的各种谜局,以此来完成《红楼梦》文本的创作。那么,对于我们追寻红楼迷踪来讲,我们追寻的过程与雪芹制作谜局的过程正好相反,我们要运用雪芹留下的各种蛛丝马迹来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寻找出《红楼梦》文本中的各种小谜局,一个一个解开这些小谜局,从而寻找到《红楼梦》文本的整体谜局,最终解开它,找到它包含的谜底。雪芹的创作过程是从结果中制造出各种原因和手法,而我们则是要从雪芹制造的各种原因和手法中推理出雪芹早就知道的结果,这是我们与雪芹所走路径的根本区别。因此,雪芹创作过程是弯弯曲曲的各种路径,我们同样是面对这样弯弯曲曲的各种路径,但我们与雪芹的起点和终点是正好相反的。这也正是贾宝玉的提留“曲径通幽处”的真正精髓。(另外,“曲径通幽处”只是雪芹给我们红迷朋友的一部分提示,还有另一部分提示是雪芹通过林黛玉而进行的,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这一点我们将放在对《红楼梦》文本隐线的分析文章之中来进行探讨说明)。那么,我们只有发现雪芹进行创作时运用的各种写作手法,不断变换我们探寻时的方向和方法,才能运用这些手法来逐一分析和解读《红楼梦》文本。因此,发现雪芹进行创作时的各种写作手法就成为问题的关键。要想发现这些写作手法,我们红迷朋友就要多研读《红楼梦》文本,多进行思考、比较和必要的推理,多问问我们自己这样那样的问题:雪芹这里为什么这样交代事情而不那样交代事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前边为什么那样写,而这里为什么又这样写?雪芹这样写的目的会是什么?这中间是否会存在一些“言外之意”?这样写会不会和前面的故事情节有更深层的联系想要表达?……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只有这样做,才能为追寻红楼迷踪打下良好的基础,也才有可能探寻到雪芹的隐藏语意,从而最终解开《红楼梦》文本的整体谜局。

我们再从反面来看看为何“曲径通幽处”是解谜总纲之一。在《红楼梦》文本第二回有一段描写非常有趣:雨村闲居无聊,每当风日晴和,饭后便出来闲步。这日,偶至郭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忽信步至一山环水旋,茂林深竹之处,隐隐的有座庙宇,门巷倾颓,墙垣朽败,门前有额,题着“智通寺”三字,门旁又有一副旧破的对联,曰:

身后有馀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雨村看了,因想到:“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我也曾游过些名山大刹,倒不曾见过这话头,其中想必有个翻过筋斗来的亦未可知,何不进去试试。”想着走入,只有一个龙钟老僧在那里煮粥。雨村见了,便不在意。及至问他两句话,那老僧既聋且昏,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

这是雪芹对“曲径通幽处”的反面说明,即如果我们红迷朋友走直路会是个什么结果。这段描写包含以下几种隐藏语意:一是这里的“智通寺”其实是雪芹运用的谐音手法。其谐音是“直通死”。意思就是说如果我们红迷朋友追寻红楼迷踪时走直路的话,就会走入死胡同,这样走是走不通的。因此追寻红楼迷踪的具体路径不会是一条直路,而是一条曲路,即贾宝玉提写的“曲径”之意。二是我们红迷朋友对这段故事情节进行分析也可以看出“智通寺”的谐音就是“直通死”,这是雪芹在给出“智通寺”这个小谜局的谜底。贾雨村想要直接问出老僧栽跟斗的“梦幻式”经历及其原因,结果老僧根本就不理会贾雨村的直接问话,继续煮自己的粥。这种既聋且哑、齿落舌钝、所答非所问的木讷情形是老僧装出来的。这也是老僧在说让贾雨村自己去看“智通寺”这个名称中包含的隐藏语意。可是贾雨村没能理解出老僧的隐藏语意,极不耐烦地走开了。三是贾雨村代表着“假与无”,他想直接问出“真与有”的情形也是行不通的一种行为。“假与无”需要通过一定条件才能转化为“真与有”。这个条件就是要懂得变通,要懂得走“曲径”才行。这段故事情节也是雪芹对贾宝玉的“曲径通幽处”的一个反面证明。

“曲径通幽处”是解开《红楼梦》谜局的解谜总纲之一。这是因为贾宝玉刚进大观园,还看不到一点园内景物样貌就回答贾政提问,于迎面留题处提写下了这个参考提留。这个提留最终获得贾贵妃的高度认可,成为还未看到大观园的景色样貌时,对大观园的总体分析文字,它就带有进行提示的隐藏语意。我们红迷朋友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是雪芹进行创作时遵循的一条原则。既然是“曲径”,我们红迷朋友进行探寻时,那就肯定需要运用许多种不同的手法才能走向目的地,肯定需要很多种不同的思路来解读《红楼梦》文本才可以看到雪芹的隐藏语意。并且伴随着《红楼梦》文本的不同阶段,雪芹还会运用不同的手法来进行创作和制作谜局。这也是“曲径”的真正含义。而对于“幽处”来讲,它就是指雪芹所布下谜局的谜底,它被雪芹隐藏在了《红楼梦》文本之中。也就是说,要解开《红楼梦》文本之谜局,就要像运用许多不同的钥匙来逐一打开重重大门才能最终登堂入室一样,我们需要运用雪芹给我们的许多种不同的创作手法来逐一寻找《红楼梦》文本中的种种复杂谜局及其对应谜底。这就要求我们红迷朋友既要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还要发现和运用雪芹的创作手法,更要运用层层分析的推理技巧。这也是雪芹借贾宝玉之口说出的“曲径通幽处”所包含的真正含义。它所包含的哲理就是事物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每个不同的阶段都具有不同的发展变化情况及其规律,每个不同的发展变化阶段也都有其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另外,我们从第十七、十八两章回中还可以看出:雪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以最大的智慧精心布下了《红楼梦》文本之谜局。这个谜局所涉及的会是一些历史真相或雪芹的曹氏家族的一些血泪真相。雪芹这样做是为应对满清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大兴残酷至极的“文字狱”的现状。雪芹一定见过这种文字狱的可怕情形,他心里也一定非常明白满清封建王朝“文字狱”的可怕之处。正是满清封建统治者的这些无耻行径让富有才华、满腔正义的雪芹心中感到无比愤怒,怒火中烧的他一定要说出自己知道的一些血泪真相和尘埋于历史泥沙中的相关史实。于是雪芹为避免因文字而殃及自己、家人及亲朋好友,便选择了满清封建统治者不太注意的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构筑自己的宏大谜局。这一方面是因为小说这种文学形式容量非常大,雪芹可以很好的进行构思和布局。另一方面是因为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文字生动有趣,形象丰满,而且受人喜爱,传播广泛。还有就是雪芹人生经历而造就的血泪真相是其它文学形式容纳不下的,也只有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才可以容纳得下。于是雪芹便十分巧妙地创作出《红楼梦》文本,采用很曲折而隐蔽的创作手法,精心布下了这个非常复杂、变换无常的谜局,用以表达自己想要说出来的那些血泪真相。也正是基于以上原因,雪芹才将这部千古奇书写得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处处波澜起伏,引人入胜,让人看了荡气回肠,掩卷长思。这也是在满清封建王朝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雪芹不得不采用的写作手法。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摘录的第二段文字会包含哪些意思?雪芹通过这段文字回答了《红楼梦》文本到底有多少章回的问题。雪芹在这里至少告诉了我们红迷朋友六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这段文字的表层意思。这是雪芹刻画人物性格、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是《红楼梦》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层意思是:雪芹在这段文字里回答了《红楼梦》文本到底是多少章回的问题。《红楼梦》文本的章回问题既是我们当前的首要问题,也是雪芹制作的整体谜局下的一个小谜局,是整体谜局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现在关于《红楼梦》文本到底有多少章回的说法各不相同,有百回说,百八回说,百二十回说,等等不一。我们从这段摘录的内容中推断出《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的文本。这一点,雪芹已经在我们摘录的这段文字中给出了十分明确的答案。这是雪芹借贾琏之口告诉我们红迷朋友的。这其中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贾政巡览大观园时是不会提这种细致入微的问题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在《红楼梦》文本第四回中雪芹就写到过贾政的性情是:“素性潇洒,不以俗务为要,每公暇之时,不过看书着棋而已,余事多不介意。”我们由此推断,贾政是不会去关心他在这里问的这些俗务小问题的。二、我们可以想想看,一个人在赏花观景兴致正浓之时,怎会想到与此毫不相干的琐碎事情呢?贾政本就不关心这些鸡毛蒜皮小事的,他怎会在兴致盎然,心情愉悦之时忽然想到这些呢?这也不符合他的做事风格。三、贾政是没有那个耐心来听贾琏那一大堆琐碎之言的,他即是要问,顶多就是问个大概,贾珍的回答他就会相当满意,也不会再深究此事的。其实雪芹这样交代正是一种“闲笔”,一种“荒唐言”,也是“冷笔手法”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这里雪芹将隐藏起来的真相与一些虚构的情节糅合在一起来进行写作。雪芹这样交代正是在运用人物形象的相互矛盾之处来叙述事理,即贾政的性格作为和他说话之间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关系。因此,雪芹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我们红迷朋友注意而故意采用的矛盾写法,实质是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这里是有谜局存在的,这个谜局就是《红楼梦》文本会有多少章回的问题,这也是雪芹来解答我们红迷朋友不能确定的心中疑团,更是雪芹创作《红楼梦》文本时的又一个隐藏语意。

第二点,我们注意到文中所说的幔子是指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丝绒等相当于帘子的物品。幔子的作用和章回目录的作用极其相似。因此我们可以进行相似性的类比推理来判断雪芹这样创作的隐藏语意。我们要想进入房间,就得先掀开幔子。同样,我们要想阅读《红楼梦》文本,就必然要先看其中的章回目录,然后再看章回目录下面对应的故事情节。因此,《红楼梦》文本就是我们想要进入的房间,而章回目录就是文中所说的幔子。也可以说雪芹在这里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用文中的幔子来代指《红楼梦》文本之章回目录。因此,这段描写中的幔子一共有一百二十架,已经得了八十架,欠着四十架。这些实质上是在说《红楼梦》是一百二十回的文本,现在已经完成了前面八十回的创作,后面还有四十回欠着未完成或者后四十回已经完成,只是还在修改,不便让红迷朋友们看到罢了;又或许还有别的什么现状和原因。但我们可以推断到的结论是《红楼梦》文本雪芹确实准备或已经创作了一百二十回的,是否彻底完成则是另一个概念。至于高鳄续写的后四十回《红楼梦》文本,也有可能是雪芹所写,只是雪芹变换了一下写作笔法罢了,这也许是雪芹所布谜局的一部分内涵!至于是雪芹创作这一观点的原因,我们准备放在以后与其它情况一起向红迷朋友们分析说明。现在还真有点说不清楚。

第三层意思是我们从第二层意思中衍生推理出来的。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正像雪芹将《红楼梦》文本到底是多少章回的谜局留给我们红迷朋友,同时又借贾琏之口告诉出来谜底一样。雪芹既在《红楼梦》文本中创作谜局,同时又将谜局的谜底写在了《红楼梦》文本的某个地方。这些谜局和对应的谜底之间以雪芹的创作手法相互联系在一起,其中包含着系统论的理论内容,两者之间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子系统,这也反映出雪芹的系统论思想。并且雪芹布下的每个谜局都是经过深入思考而预先埋伏下的。我们红迷朋友只有深入进行探寻分析才能发现这些谜局。雪芹布下的各种谜局虽然没有明显地指出来,但我们隐约能感觉出来这些谜局的存在,这绝不是我们哗众取宠的牵强附会。因此,我们红迷朋友只有认真阅读和思考,才能发现一些小谜局,而解答这些小谜局就有可能指导我们红迷朋友寻找到雪芹布下的整体谜局,最终彻底解答整体谜局。这是一种十分特殊的构思和写作方法,也是解开《红楼梦》整体谜局很重要的出发点和着眼点。

第四层意思是我们从贾琏的回答中看出来的。即雪芹创作《红楼梦》文本的基本过程。雪芹进行创作时,是先构思和创作出《红楼梦》文本的章回目录,这样使得《红楼梦》文本的创作有一个整体框架。然后雪芹再写出章回目录里面的具体故事情节。这正是成竹于胸的创作方法。正如摘录的这段文字说的那样,贾琏回答贾政时指出,“……幔子一百二十架,昨日得了八十架,下欠四十架。”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这实质上是在说《红楼梦》文本的创作现状或最终结果。雪芹的心中已经有了一百二十回的文本框架,文本框架只能是其中的章回目录,得到的八十架实质是指《红楼梦》文本的前八十回已经成书,下欠的四十架则是指其中的内容可能暂时没有完成或者存在其它情况,但作为文本框架的章回目录则是已经写好了一百二十回的。也就是说雪芹在进行创作时是首先写出一百二十回的章回目录了,然后再创作出章回目录里面的具体故事情节。这种情况与文中这段“闲文”描写的情况恰好相吻合,也与《红楼梦》文本现在似乎只有前八十回是雪芹所写的现状相一致。我们不相信这会是一种巧合,它绝对是雪芹匠心独运而创作出来的必然结果。

第五层意思是我们从第四层意思中推理衍生出来的。这就是雪芹在构思创作时,为什么要先构思创作出《红楼梦》文本中的章回目录这一问题。这一问题因为还涉及到雪芹的其它表达手法,我们会放到以后来进行分析说明。

第六层意思指的是摘录的第二段文字中所说的“帘子二百挂,昨日俱得了。”这句话。这句话粗看没有什么,但当我们看完《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之后,回过头来再看,就会发现它是有隐藏语意的。这里边有两点:一是“帘子”虽然遮挡进入房间,但隐约还是能看到房间里边情况的,“帘子”上是一个个的珠串,这和《红楼梦》文本中的诗、词、歌、曲、谜语、对联及金玉图案等是十分相似的。实质上“帘子”就是雪芹采用的借代手法,用以代指《红楼梦》文本中的诗、词、歌、曲、谜语、对联及金玉图案等。二是我们经过统计发现其中存在一种“巧合”:文本的“帘子二百挂”中的数目和《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中的诗、词、歌、曲、谜语、对联及金玉图案等的情况十分“巧合”。这其实是雪芹在告诉我们红迷朋友,他尽心竭力创作的《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里所有诗、词、歌、曲、谜语、对联及金玉图案等加在一起的数目总和是二百个。它们相当于《红楼梦》文本这个王冠上的璀璨珍珠,正在字里行间放射着灿烂夺目的五彩光芒,又像张开翅膀飞翔于蓝天高山之间的雄鹰一样极大地吸引着我们欣赏赞叹的热切目光。我们仔细地统计了一下,《红楼梦》文本前四十回中共有诗、词、歌、曲、对联、谜语等共计142个,再加上通灵宝玉的正反图案及宝钗金锁的正反图案这两个整体,那么《红楼梦》文本前四十回中共计有诗、词、歌、曲、对联、谜语及金玉图案等144个。其中有一幅对联前后出现了重复,我们要再减去一个,因此,《红楼梦》文本前四十回共计143个。而在《红楼梦》文本的中四十回,雪芹精心创作出来的诗、词、歌、曲、对联及谜语等共计57个。这样合计起来,雪芹在《红楼梦》文本前八十回中一共创作出来的诗、词、歌、曲、对联、谜语及金玉图案等正好是200个。这与前面所摘录的文字中说的“帘子二百挂”的数字完全吻合。这也太“巧合”了,《红楼梦》文本中包含的“巧合”也太多了吧!因此,这绝对不是巧合,而是雪芹孜孜不倦进行创作的又一个小谜局。因此,我们认为,这是雪芹假借贾琏之口来告诉我们红迷朋友,他创作《红楼梦》文本时制作的谜题之对应谜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前面所说的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再来看看前面摘录的第三段文字。这段文字看似一种闲笔,好像无足轻重,雪芹却写得十分有趣,内涵丰富,里边包含的隐藏语意也非常深厚,意味悠长。它至少包含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我们红迷朋友看到的贾政一行人巡览了大观园部分景色而出园时遇到的重重阻碍,贾政一行人左右搜寻,似乎皆可通行,及到眼前,又被东西挡住,无门径可出,最后还是在贾珍的引导下,三转两转,这才走出了大观园。这是描写大观园庞大复杂的整体样貌,也是这段文字最表层的意思。

这段文字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它背后的隐藏语意:这里边同样存在一个相似性类比推理。贾政一行人走出大观园的过程和我们红迷朋友解开《红楼梦》谜局的过程是十分相似的,因而可以进行类比推理。我们红迷朋友追寻红楼迷踪时,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刚发现一种解开谜局的方式方法,往前才走了两步,就发现却再也无法运用这个方式方法继续向前追寻了,我们一下子便在《红楼梦》文本表达的文海中迷失了刚才发现的追寻路径,左瞧也可行,右瞧似乎也能通,接着往前走时,又走不通,而被《红楼梦》文本的内容给挡住了。我们于是回头重新再走,看着可以走通,却又不能。贾政等遇到的情况也与我们红迷朋友解开谜局的过程十分相似:当我们硬着头皮用发现的方式方法回头再走时,好像又看到光明,又有门径可行。正在我们红迷朋友高兴之时,却发现是一架大镜照了过来,好像又变成了我们自己的一种幻相。等到我们红迷朋友清醒过来,转过镜子,却发现可走的“门子”却更多起来,但是这种发现的很多“门子”只是我们看到有很多可走的途径,还不是解开《红楼梦》整体谜局的真正路径,但是它们已经距离我们要寻找的真正路径不远了。这些“门子”搞得我们红迷朋友一头雾水,越发看不清楚《红楼梦》文本了。也就是说,雪芹制作整个谜局的时候,主观故意地制造了许多文字上的曲折障碍。这也是制作谜局的常用手法。这一方面是在阻碍我们红迷朋友去发现《红楼梦》文本中的所有谜局,另一方面又为我们红迷朋友去发现解答所有谜局留下了许多难能可贵的追寻线索。我们从这段文字中的“被一架书挡住”这句话就可以看出来这层意思。我们红迷朋友在求解《红楼梦》文本的谜局时,正是被一架书挡住了寻找出路的目光,而这架书正是我们红迷朋友面前的《红楼梦》文本。在这里,雪芹采用了十分隐晦的描写手法,这既是我们所见到的独一无二的创作手法,也是雪芹为表达隐藏语意而不得不采用的一种手法。这种独一无二的创作手法也就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文学作品,独一无二的文学作品又像迷雾一样摆在了我们红迷朋友面前。

这段文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如果我们把贾政一行人进大观园、游大观园及到最后出大观园的整个巡览过程看做“曲径通幽处”的“曲径”的话,即看作是我们红迷朋友解开整个《红楼梦》文本的谜局所要走过的路径的话。那么我们红迷朋友要想真正寻找和解开《红楼梦》文本之谜局,就得“解铃还须系铃人”,还得从《红楼梦》文本中去顺着雪芹的创作思路,寻找清晰的“曲径”,从中找到最终的谜局及其对应的谜底。这个过程可能会相当曲折和复杂。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红迷朋友既要不受《红楼梦》文本的具体故事情节制约,也别总是在《红楼梦》文本所设置的迷宫之中转来转去。转来转去只会像雪芹在这段文字中描写的贾政一行人那样迷失路径,从而在《红楼梦》文本所设置的文字迷宫之中迷失了方向和方法,始终找不到正确的“曲径”。具体故事情节可能会制约着我们红迷朋友的追寻思路,使我们红迷朋友很难看到其中的血泪真相。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红迷朋友不断地进行探索,就一定会取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感效果,最终解开《红楼梦》文本之谜局及相应谜底。

综上所述,大观园园门、一带翠嶂和我们摘录的这三段文字是一个有机整体。这是因为它们代表了贾政一行人巡览大观园的整个过程,雪芹的隐藏语意实质上是在借此说明我们追寻红楼迷踪的解谜总纲之一。也许谁能于《红楼梦》文本的迷宫之外来看此迷宫,谁也许就能解开《红楼梦》文本之谜局及其谜底。正如同贾政一行人巡览大观园一样,我们红迷朋友不光要能从外边进到《红楼梦》文本之中,还要能从《红楼梦》文本之中走出来。也许有谁既进得了文本,又出得了文本,于文本之外看文本,谁也许就能真正解开《红楼梦》文本之整体谜局及其对应谜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