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毅的事儿,也不能都怪网友,吃瓜不就是如此么?
最近,曾毅先是当了院士:
昨天,又当了别人的老公,想必这个瓜已无需多言:
我想,曾毅一定忙得不亦乐乎。这事儿已经过去将近一天了但热度仍旧不减,玲花也发微博在线吃瓜。那么,玲花吃的是谁的瓜?曾毅还是她老公?
什么?曾毅不就是玲花的老公吗?我不会是说了个病句吧?毕竟,玖月奇迹的王小海和王小玮是夫妻,付笛生和任静是夫妻,冯晓泉和曾格格也是夫妻(唱《冰糖葫芦》的歌手),玲花和曾毅怎么就不能是夫妻了?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但仔细想想还是有点瑕疵,如果是这个逻辑的话,羽泉算怎么回事儿?
这不过是个玩笑,但对于曾毅这个事儿,确实想聊一聊。
聊之前,贴一张曾毅的简单介绍,别万一明天又多了新的身份:
不明真相就跟风,才是吃瓜的真谛
说到吃瓜,讲究的就是快、狠,但未必准。这让我想起另外一件事儿,2017年的7月20号,林肯公园主唱查斯特·贝宁顿因为自杀让无数世人扼腕。于是,众多忠实歌迷表示非常伤心,还有一部分人虽然跟林肯公园不熟却也表示惋惜。但最让人佩服的是,很快就有消息传出来,在北京亦庄的林肯公园小区有人自杀了。为此,还有一些微信群里,成员间在猜测此人“自杀”的原因,让人哭笑不得。
当然,这个微信群截图真假未知,但它却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有意义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在面临这些类似信息的时候,总会作出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行为呢?
实际上,想要吃瓜吃出真谛,就该是这样“无责任、无判断、无担当”的三无心态。
试想一下,我们在何种情况下才会吃瓜嗑瓜子?
吃完了正餐,几个好友没什么事儿,围坐在电视机前或是桌子前,刷着手机聊着不用担负责任的天,从天南聊到地狱。如果是宅男宅女,那更好了,自己漫无目的的刷着手机,看到有意思或是能调动自己情绪的事儿,就顺手回复几个字。
反正,也不用负责任,回复完就忘记了。如果你让我吃个瓜还要思考一下人物关系、事情来龙去脉、是非对错,那这个瓜还是您自己留着吧,我谢谢您嘞!
所以,吃瓜主要吃的是心情,而不是瓜本身。
所以,当玲花老公的事件爆出来之后,我相信一定有人想要去确认一下这人到底是谁。但是,那样无疑会错过吃瓜的最好时间,而且经过理性思考之后情绪就没有了,到时再去吃瓜,那岂不是不解风情。
当然一定还有一部分人,是真的以为玲花和曾毅是两口子,这种情况,估计路人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作为曾经广场舞界老大地位的凤凰传奇,也是经常活跃于荧屏前的。大大小小的综艺都参加过,但凡是对他们有所了解,就不会闹出这样的乌龙。
可见,既然叫做吃瓜群众,那瓜吃得对不对,吃瓜姿势如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吃的那份儿意境和情绪。即便闹出笑话,对于他们来说也是无所谓的,毕竟网络这么大,谁知道我是谁呢?
从心理学角度看吃瓜
讲真,“吃瓜群众“不是什么值得骄傲或是追逐的词语。从深层来看,吃瓜更多是用于填补内心的空虚,打发无聊的时间,顺便给自己找点事儿干。
用精神分析的视角来看吃瓜,它也算是人类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形式,有它的适应意义。当我们工作不顺利、爱情受挫或是生活不如他人的时候,总是希望寻求到一些心理的慰藉,以此达到内心的平衡。所以做个吃瓜群众,看看不用走脑子的热闹,减轻一下心理压力,无疑是低成本见效快的方式。当看到别人出糗,或是过得不如自己时,不禁产生一种愉悦。这种愉悦也许没有恶意,也对他人没有产生攻击,但对自身意义重大。
而但凡是吃瓜事件,就一定存在两种心态:幸灾乐祸和看热闹不怕事儿大。
因为人们对于那些和自身利益不相关的事情,对是非对错的关注并没有那么强烈,他们更加注重戏剧性。所以吃到乌龙瓜,也无所谓,毕竟这也是事态发展的一部分。
热点事件,通常调动的是人们的感性部分,让大家带着激烈的情绪去讨论一个问题。情绪的升高,自然就会造成理性成分的“退缩”,情绪一旦占到上风,就无道理可言。
其实仔细想想,新闻爆出来的时候,玲花老公的名字也是有的。但是,情绪左右了人们的注意力,大家不再注意到徐明朝,只记得和玲花一起唱歌的“老公”。于是,群起而攻之。
用自己的所见,去代替事物本来的关系,这样可以大大降低认知成本。我管你徐明朝是谁?我也没时间去认识你,我只想去曾毅微博下面留言。
吃瓜的正确姿势
瓜还是要吃的,否则人生多无趣。那么,我们如何做一个文明的吃瓜人呢?
首先,瓜熟蒂落之前,不要妄下结论,尤其是当你想要攻击别人的时候。
可以尝试问一问自己:“如果我被打脸了,该怎么办?”要知道,下结论很容易,但你的论据是不是能支撑你的结论,这才是核心。而打脸虽然不为众人所知,但对你自己的情绪一定是有影响的。
其次,收敛一些锋芒。
要知道,吃瓜群众不只是我们一个,那么多的网友都在等着瓜。一个吃相不好,招来群体嘲讽,当真是影响了吃瓜的心情。
最后,瓜毕竟只是瓜,取代不了正餐。
多增加一些知识储备,做一个更加高级的吃瓜人,也是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