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笔记《人格心理学》12.1 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自我表露
本章是人本主义流派的相关研究
- 自我表露
- 孤独
- 自尊
- 独处
(本篇包含“评价:“自我表露”)
正如。心理学第三势力这个名称所暗示的,人本主义流派提出来对在咀嚼数字的各心理学流派中失去的“人”的因素的关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有点也被认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缺点。有批评指出该流派是“软”心理学。能对一个人的独特性格做出华丽的描述虽然好,但要把这些描述转换为可检验的假设却很难。总体来说,与本书中其他流派相比,人本主义观点的倡导者所做的实证研究更少。
但不管怎样,人本主义心理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趣的假设和概念,他们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对这些课题的初始研究虽然由人本主义心理学者发起,但多数情况下,治疗较高的实证研究却是由人本主义圈外的研究者所为。本章将要介绍的自我表露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罗杰斯和其他治疗师认为,展示个人信息的行为有重要的心理学意义。这种观点激发了数十年的研究,这些研究大多数是由那些不愿被贴上“人本主义”标签的心理学者所做的,但是这些研究发现对人本主义理论和治疗却有重要影响。其他要讨论的孤独、自尊和独处的相关研究也是类似的。
自我表露
当人们把有关自己的私密信息展示给另一个人时,他们就在进行自我表露。表露者要考虑信息的隐秘程度,而且还要慎重选择把谁作为表露对象。许多人本主义心理学者认为,自我表露对个人成长和快乐非常重要。罗杰斯提出,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背景中公开地自我表露,是理解自我的必要一步。
然而,这并不是多数人的做法。人们通常尽力避免别人知道我们身上的坏习惯和不讨人喜欢的性格特点。害怕自己陷入难堪和失去尊重。罗杰斯认为,所有这些欺瞒的结果是,我们更担心、更害怕真实的自我会被揭露。更重要的是人们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真正认识自己。通过把感情转换为话语,我们才能理解那些仅凭思考无法裂解的情感。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自我的所有方面,就无法成长为充分自我实现的人。
自我表露在心理治疗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些心理治疗师也认为,双向的自我表露很重要,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适当的自我表露可以营造出新人气愤,从而引发来访者更多的自我表露。
一、表露的相互性
社会交谈中有一条人所共知的规则就是表露的相互性,人们在一次彼此结识的交谈中,会在大体相同的程度上暴露自己的私密信息:我跟你说多少我的私密信息,你也跟我说多少你的私密信息。研究者已经在实验室里证实了这项交互性规则,甚至有一项研究表明年仅8岁的儿童似乎已经理解并遵循这一相互性规则。
我们为什么要互惠式的表露私密?一个原因是,自我表露会带来吸引和信任感。我们会向喜欢的人表露,同时也喜欢那些向我们表露的人。但是单向表露不会导致亲密和喜欢,亲朋关系需要一个回应性的同伴。当同伴以关心或表露自己的情感对个人表露做出回应时,亲密程度就会增强。不能做出恰当的反应则会失去发展关系的机会。
二、朋友和恋人间的自我表露
现实当中的朋友向你倾诉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用自己的私事来打断他。研究发现,相互性规则并不总是适用于好朋友。当朋友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能轻松地向朋友表露,而不需要相互表露了。一位研究者发现,最高水平的表露相互性常发生在彼此有点认识、但关系仍在发展中的人们中间。显而易见,这些人努力地互相了解,但了解不深,如果没有一些肯定的迹象,不敢断定已达到相互信任。这并不意味着陌生人比朋友之间表露的更多,相反,朋友之间更可能谈及人际关系、自我概念和性经历等隐秘话题。
自我表露和一个人能否轻松地结交朋友也有关系。是否愿意向别人透露消极情绪的大学生在第一学期能建立越多的亲密社交关系。
对长期爱情关系的夫妻的研究也发现了相似的模式。婚姻中自我表露总量,是婚姻满意度的一个强有力的指标。而且像好朋友一样,已婚夫妻也不需要在每次谈话中,对等地向伴侣做出表露。
三、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
研究者发现,女性的表露一般比男性更亲密,表露对象也比男性多。一些心理学者认为,男性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限制其个人表露。他们因为害怕嘲笑或拒绝而避免说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男性和女性之友在适合自己的性别角色范围内,其表露才被接受。对于男性,这意味着隐藏信息,对于女性,则意味着在社会认为恰当的话题上开放地表露。
四、表露创伤经历
自我表露能够促进健康。一项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写出自己创伤经历的被试(其中25%的参与者哭了)在写出创伤经历的当天他们在表露之后会即刻产生更大压力和更消极的心境。但在写出创伤经历的六个月之后,这些学生的健康状况和因病请假的次数都更好一些。
一个原因是,积极地抑制对创伤经历的想法和感受,需要大量的生理和心理努力。压力的影响是即时的又是长期的。当被试写下自己的创伤经历后,免疫力会立即增强。另一项研究发现,被试在表露之后的日子里,睡眠状况有所改善。随着时间推移,内心秘密的积累效应将使人付出代价,它会增加患病风险,导致其他与压力相关的问题。
表达出对创伤事件的思想和情感还会给表露这带来原本没意识到的启发,让人看待自己的情感,这种启发使人轻松地超越创伤体验,向前迈出一步。正如罗杰斯和其他人本主义理论家所说的,把情感写成语句能使我们“看见”自己的情感,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它们。
附录:《人格心理学》笔记索引
- 什么是人格
- 人格研究方法
- 精神分析流派:佛洛依德流派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 佛洛依德流派:相关研究
- 精神分析流派:新佛洛依德注意的理论、应用与评价
- 新佛洛依德主义理论:相关研究
- 特质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 特质流派:相关研究
- 生物学流派:理论、应用与研究
- 生物学流派:相关研究
- 人本主义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 人本主义流派:相关研究
-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 行为主义/社会学习流派:相关研究
- 认知流派:理论、应用与评价
- 认知流派: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