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韵节选

2019-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Miss王_

为什么领导人全是爷爷辈的?真的是因为他们年轻时很厉害!这是一篇写我爷爷的故事!‍他叫王丙铎,全国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王家堡的党支部书记。并不是想晒些什么,我只是单纯的觉得他很伟大!🤟

春韵节选

    从海城市驱车沿河一直东行约35公里,这里展现的是纯正的山村景象。天显得格外高,云显得格外白,放眼望去,四面全是山。跨过一座小桥,转过一处山脚,眼前顿然出现一番别样的景致:一条突然宽敞平坦的柏油路伸展在你的面前,路的两旁排列着高高竖立着的路灯。

      右边,道路一旁用彩色地面砖铺就的人行道沿河而卧,人行道上的梧桐绿叶婆娑;路边石砌的河岸下,绿水淙淙,鱼戏蛙鸣;对岸,山脚下有凉亭与鱼塘相伴,农舍与良田相依;重重叠叠的远山上梯田层层,绿树苍苍。

      左边,路旁一座座农家的院落排列在人行道和梧桐树的后面;无论是旧式的居民还是新式的阁楼,都有情有致地掩映在绿荫之中,一座座院落清洁宁静,花木扶苏。有趣的是一间间房舍的屋顶上架设着太阳能吸光版,使得这个山群包围的小山村有了现代化的光影。

      走进王家堡,恍如进入现代的桃花源。

春韵节选 春韵节选

     

      面对眼前的景象,没有人能想象得到20多年前这些山和水究竟是一副什么模样;没有人能想象得到20多年来,为治理这些山和水,王丙铎和王家堡的父老乡亲们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历程。

      1967年,在青海某县机械厂当了几年工人的王丙铎又回到了王家堡。1972年,王丙铎当上了王家堡的革委会副主任、民兵连长,两年后,他又当上了王家堡的党支部书记。

      人们说:那时的王家堡真是山穷、水穷、民穷、村穷,穷到边了,穷到家了。

      何谓山穷?因为山上的树早砍光了,山上的草早烧光了,光得村里死了人,连副棺材板都找不到;光得连兔子在山上尥个蹶子,山下的人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何谓水穷?因为这里的水只能为患不能兴利,天不下雨便酿旱灾,天一下雨便闹水患,不仅弄得河无道走,更弄的人无路行。

      何谓民穷?因为这里的人们早已靠山不能吃山,靠水不能吃水了,全村的年人均收入只有36元钱,5个生产对中有两个队倒挂,就是说社员在队里干了一年活儿,挣了三五百个工,到了年底不仅领不回一分钱,一个工还要欠队里8分钱。结果弄得几乎家家炕上没有席、窗上没玻璃。粗略数一数,那一年村里说不上媳妇的光棍一下子就有70多。

    何谓村穷?因为山穷水穷民穷,王家堡自然变成了远近闻名的“花钱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穷村,穷得连一间办公的屋子都没有,穷得王丙铎接任时只接到了几枚公章;将那几枚公章让会计装进背兜里背在身上,也就等于把王家堡的权力和命运装进了背兜背在了身上。

      背着那个背兜,王丙铎就这样义无反顾地上路了。

      那年清明节的前一天,王丙铎把村里的22名党员领到村民郭尚忠的家里开了一次极有意义的支部会。

      他先领着大伙儿参加了郭尚忠的家:家里五口人,三间用秫秸垒成的房子,用塑料布围住房子里的漏洞来遮挡风雨。家里只有一个锅一个盆,没有水缸,没有筷子,有的是三个渴望温饱的孩子。望着这个家,王丙铎欲哭无泪,党员们欲哭无泪。这些穷人们物质上虽穷,但是精神上丰富,作为共产党员的使命感不丢,在王丙铎的倡议下,党员们当场决定帮助郭尚忠一家渡过生活难关,大家立即动手在院子里给刨出一点地,王丙铎给留下5元钱,村主任送来一个小猪崽。但是这种临时性的救济,能解决全乡人的全面贫困吗?不能!

      王丙铎说:“该想想王家堡到底该向何处去的问题了。咱领着老百姓辛辛苦苦干了这么多年,却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到了这个份儿上,咱党支部的脸往哪儿搁?咱党员们的脸往哪搁?咱再不干出个样来,咱就真的对不起党对不起老百姓了。”

      就在那个会上,王丙铎根据王家堡有山有水缺土地的实际,提出了“河靠山,路靠边,河滩地上造平原”的规划,带领着王家堡的党员和群众从此走上了治山治水治田的漫长征程。整整3年,新开了9华里的河道,新修了9华里的村路,硬是用黄土压沙的办法新造了300多亩良田,终于初步缓解了村民的吃粮问题。

      人们回顾那段经历时说:那时候,王书记领着咱们是真干哪,每年都是正月初三就上工,到腊月二十九才收工,一年只有三天假。而且无论是开河、修路、造田,都和咱社员一样分段包活儿。

      1976年,王丙铎当选为海城县劳动模范。从此,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便一直没有离开王丙铎,从县劳模到市劳模,从省劳模到全国劳模。

人大会出席证 春韵节选 春韵节选 春韵节选

     

      然而,苦战了3个冬春,虽然村容村貌有了改观,群众生活有了改善,但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王家堡的地虽然多了300多亩,但人均收入却仍在四五十元间徘徊;王家堡任然带着一顶穷帽子。为此,王丙铎心急如焚。他多想一觉醒来便能看到乡亲们那一张张衣食保暖的笑脸啊!

      正是流行“要想富,村办企业是条路”的时候,王丙铎自然也想到了这条路。于是他开始四处找门路,寻项目,在1980年那年一下子就办起了5个企业。他多想让这5个企业把王家堡的父老乡亲们带进一个新天地呀。然而,由于那5个企业的先天不足,上马不到一年便纷纷落马,想挣的钱没挣到,反而赔进了20万元。

      这一上一下、一挣一赔不仅火了王丙铎,更火了村里的乡亲。于是有人认定赔进的那20万元一定全进了王丙铎的腰包。于是便有12个村民联名写信将王丙铎告到了乡里、县里和市里。于是更有私心重的人采取了对王丙铎这个“贪官”的惩治行动: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他栽的地瓜拔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把死猫死狗扔进了他家的井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这一把又一把火,终于将一个硬邦邦的汉子烧成了肝炎,烧进了医院。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的王丙铎止不住热泪长流。自己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都是为了王家堡、为了王家堡的乡亲哪,自己的一颗心都给了王家堡、给了王家堡的乡亲啊,可是换来的是什么?是乡亲的抱怨和仇恨。这官还能当么?%还敢当吗?不能了,不敢了……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病床上的王丙铎也禁不住苦苦长思:王家堡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光指望那点儿地,指望地里打的那点儿粮的确不是长远之计。靠办企业致富,又真的不能操之过急,眼下又真的不具备条件。古人都懂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到我们这儿为什么偏偏给忘了,偏偏不讲了呢?王家堡的出路在山上,在山上啊!王丙铎的心终于一下子亮堂起来。当党和人民还了他一个清白之后,他二话没说,领着王家堡的党员和群众又重新上路了。

      病愈之后的王丙铎刚刚回到村里,便领着党员爬起了大岗,他们带着盒饭,用了几天时间,走完了王家堡的远近沟坡大小山冈,终于绘出了一幅“高山远山森林山,近山缓坡花果园,河道两岸垂杨柳,清水下山固定走”的王家堡未来发展规划蓝图。

      画一幅蓝图不容易,把蓝图化作实践更不容易。植树造林,栽果树建果园,明明是造福自己造福后代的事,可乡亲们就是不肯上山。因为那是生产队刚刚解体,因为人们对党的政策还心存芥蒂。

      王丙铎说:群众不上山,咱党员上山。只要党员都上了山,就不拍群众不上山。

      于是王丙铎领着党员、干部先上了山,栽上了果树,建起了果园。

      之后,村党支部又决定,无偿为村民提供树苗,村民每栽一棵树,村里给补助3毛钱;并要求一个党员带一沟,一个党员带一坡,逐家逐户动员村民上山栽树。那一年,村里一下子植树120万株,栽植果树25万株,开发了荒山12200亩。

南果梨树 春韵节选 春韵节选

      王家堡的山山坡坡终于浮动起一片绿色。

      然而,就在王丙铎领着大家准备去拥抱幸福、迎接未来的时候,一些村民却又把他告到了乡里和县里。告他的罪状是:和党的政策对着干,不搞承包到户,不分果树。要求组织上派人去解救“孤岛”。

      这时、李铁映去了王家堡,他问王丙铎为什么不搞承包到户,不分果树。

      王丙铎说:“人家分有人家分的好处,所以要分;我们不分是有不分的好处,所以才不分。咱遇事不能不讲个实事求是,不能不讲个科学,不能北瓜南瓜一锅粥啊!古人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外队不分可能是祸,我们不分可能是福,因为我们这里还很少有人掌握栽种果树的技术,分了可能是祸。你不也说要‘多种形式’吗?我们就采取不分的这种形式。”

      李铁映笑了,笑得深沉而开心,他从心里钦佩眼前这个人的智慧和胆魄。他对王丙铎说:“你说得好,干得也好!农村改革究竟怎么搞,现在还是处于摸索当中,绝不是简单的承包,简单的分,还是得搞多样化、多种模式。外地也有很多没分的。只要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有利于发展生产,有利于农村建设,采用什么模式可以由你们自己选,自己定。”

      李铁映的一番话让王丙铎总算吃了定心丸。随后李铁映叮嘱他:“种果树是门技术,并能发展成为一种产业,所以村民一定要学文化,要掌握科学知识,你们要同沈阳农学院建立联系,请他们长期地帮助发展果树业。”

李铁映与王丙铎亲切握手

      今天王丙铎谈到李铁映当年对王家堡的指导时说:“王家堡今天能成为辽宁大型水果生产和销售基地,铁映关于农民学文化、学科技的建议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满山的金黄色南果梨,就是他的思想的结果。”

      自从李铁映提出建议后,王丙铎就付诸行动。王丙铎从沈阳农学院请来3位教授,住在王家堡考察了7天,做出帮助农民学科技的计划。王丙铎给村民们办了一个月的学习班,不来学习者罚款5元。然后是理论结合实际,把课堂搬到山上去,农民们一边栽树一边学习。在村民可以承包果树的时候,村里有个规定:考不上果树技术员资格的不许承包。大家眼看着承包果树的人们腰包鼓了起来,就拼命的学技术,争取获得那个资格。经过3年的培训,村里有八九十人取得农民技术员资格。王家堡同沈阳农学院已经合作了25年,郭殿荣教授年年来王家堡,他已跟踪了20多年,他被评为辽宁省劳动模范的主要业绩就是帮扶王家堡发展果树业。到了2008年,王家堡已经有农民技术员600人,他们不仅以高超的技术治理自家的果树,还经常被请到外地去讲课,传授先进的栽培果树的技术。王家堡也成了全国农民技术培训“绿色证书”活动的发源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