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癖

群艺积分制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异同

2018-01-06  本文已影响69人  温大阿钱

今天,听摩西老师的打开思维的世界第三课--双重对照分析与因果分析,主要内容记录如下:

这部分内容,主要讲如何用思维导图训练思维能力的。摩西老师介绍了两种导图方法:双重对照分析和因果分析。举了挺多的例子。

双重对照分析图,我用过。因果分析图,我没用过,只是方向不同,差异不大。个人觉得因果分析,用鱼骨图可能效果更好些。

试着用双重对照图,对比了一下群艺积分制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的异同,还是挺有意思的。

前段时间,去湖北荆门参加了积分制的培训,印象非常深刻。尽管不太认可有些做法,但是积分制管理的理念,我还是高度认可的,我觉得完全可以移植过来,用在我们学生的教育管理上。不仅仅是因为认可他们的理念,更重要的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的综合素质考评,跟积分制有非常多的共同点,两者不能算孪生兄弟,但应该可以算是表兄弟,也是有渊源的。

群艺积分制,就是用积分(奖分和扣分)对人的能力和综合表现进行全方位量化考核,并用软件记录和永久性使用。

高校综合素质考评,是对学生的德智体能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并最终跟奖学金三好学生等挂钩的一种做法。

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我画了八项,概括起来,只有三点:

不同点,有很多,我罗列了12项,有些类似,没有全部写:

这里,我想起了高校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我们学校是团中央的试点,个人感觉试点的并不好,一个原因是,试点当时比较早,软件还没有那么普及,都是手工记录的,记录、存储和管理的工作量十分巨大,就不容易做好。如果晚十年试点,现在软件这么发达,做起来就完全不一样了。不管你数据量多大,在软件系统里,都可以很轻松进行管理。

整体而言,积分制比综合素质考评更加灵活,更加能够体现管理者的意愿,激励效果更好。它兼顾了长期和短期激励,兼顾了及时反馈和延时反馈,更加全方位地对人进行肯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