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月21日一款聊天软件横空出世,它的名字叫做wechat,俗称“微信”。
微信用户增长从0到1亿耗时14个月;从1亿用户到2亿用户的增长耗时半年;2亿用户增长到3亿用户,耗时约4个月;此后每5个月增长1亿的新用户,迅速席卷全国。
起初使用起来惊艳不已。Wow!方便快捷,随时使用,功能完善!Wow!自带社交平台“朋友圈”!Wow!可以订阅公众号,阅读文章!
随着微信功能的不断完善,大家表示已经已经快离不开微信了!

然而有些角落却是这样的……
精心发出的朋友圈没有获得点赞评论?感觉好像被众人抛弃了!好沮丧!
每天着迷又焦虑的查看朋友圈,放不下手机!
分享生活日常被无视,有没有人在意我!?
为什么别人生活如此美好,而我却如此苦逼?
…………

使用朋友圈无外乎这四种行为:
浏览朋友圈内容点赞评论发朋友圈
四类朋友圈行为虽然简单却会因为动机的不同而变的纷繁复杂。
根据《心理学大辞典》的定义,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动机按照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的不同分为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按照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亦可以称作情感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
由于潜意识动机的存在,所以需要培养很强的自我察觉能力和自我内省能力,才能对潜意识动机有所察觉,如果察觉潜意识实在是困难可以求助于精神分析类的心理咨询。
浏 览 朋 友 圈 内 容
01动机
求知欲、窥探欲、害怕错过(信息强迫行为)、被某人或某些人吸引而产生深入了解的欲望或强烈关注的欲望……
02诊断
信息强迫行为是指一个人强迫自己去了解一些信息,害怕信息被遗漏的心理现象。或者可以被描述为个人面对大量信息时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可能有价值的信息,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所有信息的行为。

03解法
信息强迫行为属于强迫行为的一种,伴随着焦虑情绪。如果发展的比较严重可能发展成信息强迫症。信息强迫症属于强迫症的一种,需要到医院心理科经过科学诊断才能确诊。
点 赞
01动机
表达认可、赞同、欣赏、羡慕,跟风(与群体保持一致性),攻击回击他人、人情往来、捧场、掩饰嫉妒情绪、满足发圈者心理被关注被认同被捧场被羡慕等等的心理需求……
02诊断
嫉妒是指人们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应当团结的人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亦是敌视的心理状态,故一旦放任即可能产生嫉妒心,它让人感受到难过的滋味,严重时,人自然会产生恨的情感。当嫉妒情绪强烈的时候可能出于理性考量而刻意做出一些掩饰行为。
03解法
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嫉妒是一个人人避之不及且负面的词汇。实际上,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嫉妒情绪是有正面意义的,即嫉妒情绪可以告诉我们我们最在意的是什么,最想要的是什么,帮助我们面对真实的自我需求。
如果是因为他人的优秀能力、才能、财富或者好人缘等等(不管他人的朋友圈分享的是不是真的)而产生嫉妒情绪,那么认真察觉自己最想拥有的特质有哪些?然后通过努力去拥有。但是如果是因为他人成为焦点、获得很多外界的认可、收到礼物、有人照顾等等而产生嫉妒的情绪,那么就是渴望被爱啦!那就去学习如何爱人和接纳爱吧!
爱的五种语言分别是肯定的言词、精心的时刻、礼物、服务的行动、身体的接触。 —《爱的五种语言》
评 论
01动机
发表看法、交流、攻击或回击他人、自我表现、人情社交往来、关心他人或者说是满足别人被看到被关心被认可被欣赏被羡慕等等的心理需求……
发 朋 友 圈
01动机
自我展示,期待他人能够对自己或者自己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
炫耀(无意识),展示自己的能力、才华、经济水平以及成就等等,且无意识的特意强调自己在某些维度上的优势,期待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关注,称赞羡慕等等。
孤独,长期缺乏亲密关系,期待与他人产生深层次的联结。
交流,分享文章或观点等等希望能给他人带来帮助(有条件或无条件),启发他人,期待对他人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或者无意识试图控制他人的想法。
捧场、人情往来,发泄情绪,攻击或回击他人,集赞、售卖产品……
02诊断
无意识炫耀,展示自己的能力、才华、经济水平以及成就等等,特意强调自己在某些维度上的优势,期待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关注,称赞羡慕等等(有时有夸张的成分),潜意识认为只有在某些维度上有优势才是值得被爱的,而这种维度标准往往是来自于外界的评判。只有通过外界的反应才能确认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对自己不够自信,普遍处于比较低自尊的状态。

这种心理状态大都源于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幼年时期没有被无条件的持续稳定的爱过,这种长期缺爱的心理状态不会因为朋友圈被点赞评论而彻底消失,短暂的回应是有条件且不稳定的,只会让人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孤独,缺乏真正的亲密关系,期待与他人产生深层次的联结。亲密关系属于深层社交关系,主要表现为双方深度的自我暴露和彼此积极的理解接纳回应。
亲密关系一般产生在你与父母亲人朋友爱人之间。但是并不是一个人有父母、亲人朋友和爱人,他(她)就拥有健康的亲密关系。健康的亲密关系需要双方能够深度沟通,并且能互相接纳彼此真实的自我、价值观和现实情况等,并积极给予回应。
缺乏亲密关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有能力且有意向构建亲密关系的伙伴,二是自身缺乏构建亲密关系的能力或者很难走入一段亲密关系,有一种低自尊的不值得被爱感。
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无法彻底消除缺乏亲密关系带来的孤独感,如果得不到回应会产生失落的情绪和脆弱感,且变得愈加孤独。
需要亲密关系具体表现为渴望真实的自己被看到被接纳被回应被在意。
潜意识试图控制他人的想法这种性格特点与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密切相关。如果试图控制的结果不能如愿,可能会感到失控的恐惧和愤怒,进而生出诸抱怨和不满,例如:“你怎么不听我的话!”
03解法
无意识炫耀:需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认知疗法等方法来进行调节,或者通过爱的内循环与外循环暂时提高自己的心理能量。园艺疗法和瑜伽、打坐等等,也能起到比较好的作用。彻底治愈需要长期的努力,因人而异的科学方法的指导,比较繁杂,在此不做详述。
缺乏亲密关系,期待与他人产生深层次的联结:长期需要学习培养构建健康的亲密关系的能力,或者寻找一些有意愿且有能力构建健康亲密关系的人成为亲密伙伴。
短期可以找个你真正信任的人认真的谈一谈,最亲密的亲人或伴侣,心理咨询师,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就在网上找一个不认识又谈得来的陌生人,聊一些掏心窝子的东西,这种诚实的,深度的交流可能会很累,但它可以确认我们的存在感,我们能从对方眼里看见自己的真实处境,从而暂时缓解自己的意义焦虑。
潜意识试图控制他人的想法:这是一种内心心理安全感极弱的表现,且会导致一个人缺乏平等相处的能力和对他人的尊重。这种心理状态会对一个人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而且会使一个人陷入到无限的攀比和焦虑中。如果一个人因此而被严重的困扰,可以求助于团体督导和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