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该有的7个角色

2022-08-30  本文已影响0人  修见君

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显现什么角色呢?

有人说,这是啥问题啊?就是父母呗,那还啥角色?

如果你认为父母在孩子面前仅仅是爸爸和妈妈的角色,就大错特错!

今天,就给大家聊一聊,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有的7个角色。

一、导师

父母首先在孩子面前是导师的角色。

导师就通俗地来讲,就是指导的老师,导师就是“导航”,导航的功能就是你错了,它会提醒你修正,那个导航就是你的“导师”。

你如果走偏了、走错了、走反了,它会提醒你,你已经偏离路线,已为您重新规划路线,导航的功能就是修正。

所以家长朋友记住啊,要在孩子错的时候修正,在孩子没错的时候闭嘴。这句话非常重要啊。

家长只要学会闭嘴,就会等于会教育孩子了。孩子“歪”的时候扶正他(她),叫“扶正固本,邪不可干”,在孩子迷路的时候给他(她)指引,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家长、孩子做错了,去修正,孩子没做错,做得挺好,他(她)还想去教育,这就是错的。

孩子总认为“我”永远做不好,他(她)就认为“我”永远做不好,不管我怎么做都不行。

我们都说一个人的一生中,最早受到的家庭教育就是来自于家庭,来自于母亲,对孩子早期的教育。

你们平时是不是给孩子吃的、喝的、玩的,直接就给?并没有让孩子付出劳动、付出精力、付出时间,孩子要什么就直接给吗?

所以,送给你们三句话:让孩子自己去,而不是跟我来;让孩子自己做,而不是为他(她)做;让孩子自己想,而不是替他(她)想。各位能理解了吗?对吧?

如果孩子去不了,你就指导他(她);孩子做不来,你就指导他(她);孩子想不出来你就可以。

可以给他(她)答案,但是你不能代替孩子成长、你不能代替孩子长大,是吧?

你不能代替孩子有梦想,必须让他(她)自己做,这就是导师。

所以我说导师是什么?导师就是关怀者。

另外,什么叫孩子的导师?孩子导师还干什么?叫给信心、给信念、给温暖、给支持、给力量、给精神。

很多“不懂事”的父母呢,就是给孩子吃吃喝喝,导师型的父母给孩子做什么呢?给孩子信心、给孩子信念、给孩子温暖、给孩子支持、给孩子精神、给孩子力量,这是6给,这是第一个啊。

二、教练

唉,有人说,这个导师跟教练有啥区别呢?区别大了去了!

导师是给到精神上的关怀的,是人生方向的指引,是生命觉醒的指引,是人生方向的指导,而教练是什么?教练是训练师,甚至没有感情的训练你,训练你什么?刻苦的精神、坚持的品质。

所以导师可以当教练,但教练有的当不了导师。所以带给孩子最好的,就是教练加导师。导师是关怀,教练是严格;导师是慈爱,教练是“冷血”,所以这两个在一起就是最好的角色,对吧?

你对孩子越严格,孩子长大以后越爱你。

在单位里面对你严格的老板,我告诉你,是对你最好的,最不好的人就是怎么样?就包容你,无限包容,你做了什么错事也不批评你,也不打你、也不骂你、也不批评你,我告诉你,那就把你放弃了,有道理吗?

所以,严是爱,松是害。这句话真的是没毛病。

三、监察员

可不是裁判员,你要记住,这个裁判跟监察是不一样的。

什么叫监察员?叫监督和检查,叫监督和检查,叫监察。

光监督行不行呢?不行!光检查行不行呢?不行!但是我们现在很多父母,他(她)根本就不是监察员,他(她)是裁判员,他(她)老是在孩子面前当裁判,像吹那黑哨似的,拿在嘴里边,这个不对,那个对,这个不对,这个不行,那个行。

所以要给孩子干嘛?做好孩子的监察员。叫什么呢?叫明确标准、明确时间、明确后果、明确奖罚,对吧?

不管玩手机也好,还是干嘛也好,画画,孩子学舞蹈,还是写作业,明确标准、时间、奖罚。

四、“哥们儿”和“姐们儿”

成为孩子的好“哥们儿”,成为孩子的好“姐们儿”,成为孩子的知心“大哥哥”,成为孩子的知心“大姐姐”,这样的话,你们的地位是平等的,对吧?包容他(她)、温暖他(她),跟他(她)一样,是吧?

五、朋友

无话不谈,知心朋友,好吧?然后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六、“啦啦队员”

成为孩子的“拉拉队员”,什么叫“拉拉队员”?就是为孩子鼓掌。

所以,我就是告诉各位家人们,你要成为一个给孩子不断鼓掌的人,你要成为一个默默给孩子鼓掌的人,你要成为一个只需要给孩子鼓掌的人。

所以,从鼓掌到鼓励、到鼓劲、到鼓动,这都是你需要做的,这个鼓励非常重要。

这个鼓是什么呢?鼓励、鼓掌、鼓劲、鼓动,家长要在孩子面前4鼓,对吧?

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是“激活”他(她)、激发他(她)、激起他(她)。

激活他(她)的梦想、激发他(她)的斗志、激起他(她)的欲望,这太重要了,家人们,啊?有收获吗?

七、“孩子”

你没听错,叫“孩子”,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要显现孩子的角色,孩子是来教导你的、孩子是来成就你的、孩子是来成全你的。

不是你生了孩子,你就可以教孩子一切,孩子是来成全你,让你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

所以他(她)身上显现的缺点和毛病都是为了成全你的生命。

你要成为“孩子”,你要成为孩子的“孩子”,这样才能和孩子同频,才能走进他(她)的内心世界。

所以当你学会了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孩子”,而不是父母的权威和身份的时候,你就放下了评判、放下了标准,以一颗自在之心,与孩子同行,各位有道理吗?

【图片源于网络,内容源于王琨老师*侵删】

作者简介:修见君,一个爱读书,善观察、勤思考、爱学习的分享者。专注家庭教育,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关注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