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天的信」到魔术后面去看看
阿心:
上封信里你提到小时候拆万花筒的往事。
你说把万花筒拆掉后,发现它只是一堆纸板、镜片和塑料,却并不让你感到失望。
听你这么讲,我觉得特有意思。
而且你发现了吗?小孩子都特别喜欢拆东西,大人们觉得这是不懂得爱惜,但其实它只是一种好奇的本能。
那背后的驱动力是:我倒要看看你里面是什么?
这是多难得的冲动啊,反倒是长大后,这种冲动渐渐没了,大家都变得谨小慎微,仅仅流于表面,也不再对“里面”感到好奇了。
拆掉万花筒,其实就是“祛魅”的过程,是戳穿障眼法,获得某种本质。
听起来挺煞风景的,明明好看的万花筒,拆掉了还看什么呢?
其实啊,只有祛魅之后,才能看见真的魅力。
那个魅力往往比表面的要强烈得多。
记得我带你看的第一部电影是阿方索·卡隆的《地心引力》,讲一个遇难的宇航员在外太空自救的故事。
影片的视效棒极了,整个外太空的奇观都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但你知道这部电影是怎么拍摄的吗?
除了宇航员的角色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包括宇宙、地球、航天器……都是先用绿幕拍摄,后期通过CG技术做上去的。
听到这个是不是有点失望?
确实,这好像一点也不酷。但我想给你讲一个细节。
影片中的宇航员都要带透明的面罩,为了防止面罩反光映出拍摄现场导致穿帮,因此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的头盔上,都是不带面罩的。
那么面罩怎么来的呢?
全都是后期一帧一帧做上去的。
而影片80%的段落都涉及面罩,可想而知,制作的难度有多大。
为了还原面罩的真实度,后期人员需要同时处理好“面罩内外”的效果。
所谓“内”,就是宇航员的呼吸在面罩上形成的雾气。根据每次呼吸的频率、长短的不同,所形成雾气的形状、范围都不同。影片对此做了精准的还原。
所谓“外”,就是面罩的表面要不断反射现实环境的画面。宇航员对着航天器就要映出航天器的样子,对着地球就要映出地球的样子。
为了表现时间的流逝,当影片进行时,地球缓慢自转,也会导致不同时间映出画面的变化,影片全都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出来了。
所以你说知道了这些,是祛魅吗?
一点也不会。
相反,当你再次看这部电影时,虽然它的一切都是假的,但我相信你会感觉它比从前更有魅力。
这魅力不是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而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一种更由衷地赞叹。
人都喜欢看魔术。
觉得魔术能带给人惊喜,而惊喜过后,就转身离开了。
但其实我们应该学学小孩子,记得跑去魔术背后看看,看看那里面藏着什么真相。
“拆”不是破坏,而是发现。它能带人走进更里面的世界,而不是流连于表面,看什么都浮光掠影。
如果我们将来的孩子是个爱拆东西的孩子,我想我们都会鼓励他的。
而且很可能,我们会坐下来,陪他一起拆。
哈哈,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好有画面感。
子戈
1月10日
阿心与戈叔的一年之约,为你而写的365封信。
都收录在公众号:不如写信
(谢谢你来看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