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例会的意义在哪里?
每周的例会如约而至,虽然现在学校还没有学生,但我们的工作按部就班,非常有序地进行着,我们已招聘了7位老师,都是刚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园的新老师,虽然他们没有经验,但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的画卷,新老师踏入校园,角色的转换带来的是对新的工作岗位的适应和困惑。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教师?我能不能站稳讲台?我讲的课学生喜不喜欢听?诸如此类的问题,每天都在老师们脑海里浮现。
新教师刚踏入职场,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这和他们以前在校园里的学习截然不同,学校都是同学关系,大家都特别单纯,有理想、有激情、有干劲。但进入职场以后,面对的是一个个入职年龄段各不相同的老师,如何处理与同事的关系?如何增强自己的职业认同感?很多问题堆积在心头,让他们思绪万千。
作为学校领导层,我们非常清楚老师们这种心理,每周的例会,我们让每一位老师发言,小结他们一周以来的工作情况,有哪些亮点?还存在哪些不足?我为什么会有这些不足?从这些不足的背后找出自己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经常这样练习,老师们的反思能力就会不断加强,观察力也会随之提高。
今天例会中老师们的发言就优劣不一,个别老师没有准备,把一周的事情简单的罗列出来,像记流水帐似的,缺乏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发言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他没有去观察,没有去收集工作中的事情,没有把这些事情进行归类来思考,所以随意讲出来,丝毫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这样即使说一大堆,也毫无成长。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抄三十年教案的老师成不了名师,一个写三年教学反思的老师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叶教授的这句话就说明问题了,思考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郝晓东老师说:教师的成长力=教师的职业认同+教师的专业成长。新教师刚入职,特别需要增强职业认同感,只有对教育有了强烈的情怀,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到教育事业中去。每周例会的目的除了锻炼老师们的表达 能力,更多的是学习一些教育理论知识,让大家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神圣感。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良心工程,是培育下一代的育人工程。老师的言行举止,知识功底,人格魅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习主席说的做“四有”好老师就是最好的教师标准。
看着这一群初出茅庐年青人,他们眼里放射出来的光,是对知识的渴望,是对教育的热情,更是对未来的憧憬。这张白纸要如何画出最美的画卷,靠的是我们领导层的引领。
独行快,众行远。在今天这个信息化时代,单打独斗已适应不了社会的发展,团队作战才能渐行渐远。英豪技工这所年青的学校,拥有一批最年轻的行政和老师,他们有激情、有梦想、敢想敢干,有创新精神,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撸起袖子加油干,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更是我们向未来作出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