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和教学是一件事
有所学校相信: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最好的教研课题;教师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就是一种教研;教师的教研成果就是反思中的进步和改变——教研和教学是一件事。
在教师成长过程中, 我们相信教研的力量。为了不让教师产生“教研太过高大上, 与我们的日常教学无关”的想法, 我们给出了一些可操作的教研普及理念:你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是最好的课题;你对这个问题的反思过程其实就是一种教研;你的研究成果就是你在这些反思中的进步和改变。把教研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起来, 无疑促进了教研工作的普及。而所有这些理念最终都反映在我们的“小课题研究”活动上, 从2010年开始的“小课题研究”活动已经成为我校的一种长效教研机制, 使我们的教研工作与教学行为长期地绑定在一起。
学校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的实际问题, 开展教师个人的“小课题研究”, 从“小”处着手, 在“实”字上做文章, 重在激励教师找寻真实的“问题点”, 力求教研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让小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作为一种长效的教研机制, 学校必须有一定的制度设计。首先, 学校需要进行小课题的征集与筛选, 要求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观察和反思, 找到自己的教学问题所在, 问题即课题, 将自己的有一定普遍意义的问题表述出来, 由学校进行审核择优, 填写《小课题立项申请书》, 上报县教研室立项。其次, 我们编制了《小课题立项汇编》, 建立小课题档案。将有价值的小课题研究成果编制成《小课题研究成果汇编》, 供教师交流学习, 实现共同发展。
小课题研究活动开展以来, 我们紧紧抓住过程管理这条主线, 建立了有效的过程管理机制, 这包括常规性的教研活动检查, 对研究过程的阶段性指导。我们的经验表明, 对一线教师加强研究过程的管理有利于出成果。
在小课题成果的鉴定与推介上, 我们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团, 根据项目的教研水平、可推广性打分, 按照《课题评估办法》对每个课题作出中期评估或结题鉴定。中期评估阶段, 专家与教师有机会进行一次宝贵的对话、交流, 中期评估更是一种指导和引领, 对小课题的最终成果有极大的修正作用, 这也是我们过程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即使是小课题, 我们也希望教师能呈现高水平。为了提升和保证教研的水平, 我们又做了如下的努力:一是进行专业的教研能力培训。发挥有研究经验的教科研骨干教师的作用, 分层次对全体教师进行小课题研究专题培训, 使教师们懂得教学研究的流程、规律和方法。二是给予更多互动交流的机会, 让教师们共同提高教研能力。结合课例分析、案例剖析、读书沙龙、小课题研究论文评选等活动, 尽可能多地创造研讨交流的机会, 让教师们可以交流小课题研究的心得。很多时候, 身边教师的榜样作用甚至比专家的教研指导更有效, 因为教师相互间更了解自身的教研局限在哪里。我们还结合网络平台, 在校园网设立小课题研究专栏, 以教师博客、跟帖、微信、视频等形式, 增加互动交流资源的共享。
近年来, 我校涌现了一批有相当研究水平、更具现实意义的小课题研究成果。比如, 常见的小课题类型就有一种“学科内的某类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事实上, 这种课题在以往的教研中并不会受到重视, 因为它往往只是针对极个别学生, 但我们却觉得虽然只涉及了个别学生甚至某项研究只针对某个学生, 但却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真实问题:每个学科都有个别的后进生, 这些研究中提出的某些解决方案或许更有普遍的可借鉴意义。这方面优秀的研究成果有王传花老师的小课题项目“语文学习中‘后进生’变‘后劲生’”, 专门对语文学科中的个别困难学生进行了跟踪研究, 并提出了用评语等手段提升其学习兴趣的方法, 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常见的小课题还有一类是关于教学工具使用的, 如利用好“班班通”等学习、管理工具的研究, 这些研究都十分具体, 有的甚至涉及到软件使用的小技巧, 我们对这样的研究也持鼓励的态度, 只要有新意、有效果、能实用, 都算是有效的研究。这方面优秀的课题有地理老师高艳红的小课题“充分运用地理图像系统教学, 培养学生的用图能力”。
由于提倡具体且有针对性的研究风气, 在德育方面的研究变化最大, 具体的个例化研究受到了推崇, 德育方法、手段的研究不再是泛泛而谈了, 很多从学生个体入手的研究涌现出来, 这些研究多数都是成功的德育案例。这种研究以往很难登上教研的“大雅之堂”, 因为它不太具有普遍意义, 不能算是一种研究, 但我们承认它的研究价值, 因为它也是真实问题情境下的研究, 只要在研究中对其更深层的德育规律有所思考, 也会有一定的普遍性。这方面比较优秀的有高丽老师的小课题“‘调皮’学生的个案研究”, 对几位自控能力较差孩子的情况进行了个体跟踪式研究。
目前, 学校教师小课题已立项120多项, 已经结题并做成果推介的有50多项, 都是非常具体且有针对性的研究。
“小课题研究”给学校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是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升,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也减轻了学生负担。比如, 多个针对课外作业的小课题研究, 让教师们关注了作业的实效, 我们把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汇编, 修订形成了分层次的学科课外作业体系, 课外作业不再是一刀切, 实现了课外作业的减负增效。
其次, 促进了教师的个性化特色教学。由于我们的小课题研究, 其本质是在倡导针对个人教学问题进行研究, 并不强求推广某些做法, 只要能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 用什么手段、方法都是教师自己的事, 因此我们的课堂也呈现出不同风格和特色。为了不埋没这些“珍珠”, 我们也顺势开展了特色教师的培养活动。我们成立了专门的研究团队, 按照“个人申报——说课——听、评课——改进课——专家评点”等环节开展了特色教师评选活动, 鼓励教师发展有自己特色且有实效的个性课堂。目前, 我校已评出校级特色教师19人, 县级特色教师4人, 他们在教学上都有自己的一些“绝活儿”和特点。
这项活动还打造了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 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由于我们的研究更讲求切合实际需要, 不仅不增加教学负担, 反而能提升教学效率、效果, 教研和教学不再是两层皮, 因此我们的教师从骨子里是认可教研的。在教学中不断思考, 在思考中展开各项教学活动已经成了教师的自觉, 不知不觉中, 一支研究型教师队伍就慢慢成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