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

《中国赋税思想史》

2018-06-16  本文已影响56人  关仲人

1 战国时期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的春秋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

一.商鞅赋税思想(公元前390~338年)

商鞅可以说是中国几千年重农抑商的始作俑者,在其赋税思想中重关市之赋目的是为了让人民全部种田“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商鞅给商人征税非常之高,甚至达到十倍于成本,那么商人就不得不提高价格,接着百姓喝不起,商人卖不出去,这样商人就不得不从事农田。另外一项举措是赋税必须用粮食,不收货币和其他。而且还禁止商人卖粮食“商无得籴,农无得粜”这样男女老少全部专心务农了。

难怪在2002年左右的时候,我们农村依旧会在每年秋收的时候给国家缴纳将近1000斤的粮食,而且工地,学校等都要缴纳相应的粮食,原来拜商君所赐~

二.《管子》中的赋税思想(战国至秦汉)

管子的思想比较先进,其赋税特点有予而后取,藏富于民。并且把这个思想上升到了为政之宝“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这点在之前的赋税思想中是划时代的进步,除此之外,管子也和商君一样认为把农业看为富国富民的本业,不过他并没有禁止其他的副业比如:桑麻,六畜等~目的当然是为了使民富,这个藏富于民的思想其实是为了培养税源。《管子》有曰:“王主积于民,霸主积于将,战士,衰主积于贵人,亡主积于妇女珠玉。”此外,藏富于民的目的当然还是为了取财于民,不过在取的过程中他又强调取民有度,用之有止。其原因在于“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穷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也则上下相疾也。”可见,用之有度的必要性。最后,管子还提到了百姓家庭养老育幼的问题,其中具体的措施例如:家里收养一个孤儿的可以一个儿子不收税,两个的则两个不收税,三个则全家不收税。

管子的思想比较适合个人理财,取之有止,用之有度~欲望是无穷的,不能入不敷出,多开垦副业。行事节俭才能造父御马。

三.韩非的重税论(公元前280到232年)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和李斯是同窗,韩非子的赋税特点在于他是第一个以实际情况来决定赋税政策而不是像儒家那样根据先王之道薄赋敛在他看来,百姓富足之后就会奢侈浪费,吃穿有余便不会努力从事生产;另外,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只有老子这样的人才明白知足不辱。所以,通过薄税敛足以富国是不实际的!同时,他也反对赋税不轻不重,这样官吏则中饱私囊

韩非子主张的是重税,其一是悉租税,专民力!即就是全国各个阶层都要交税,而且程度达到财用不足,专民力则为把民力集中于兼并战争,难怪秦国最后有兼并六国的实力,可见法家的理念是强国的理念!


2 秦汉时期的赋税思想

一.董仲舒的赋役思想(公元前179到前104年)

董博士的赋税理念主要还是总结前朝徭役多,賦敛重等过失建议汉武帝轻傜赋役,以宽民力!其实和儒家的理念没有太大的出入~

王莽之前的汉朝赋税思想基本上都本于轻傜赋役,节用省时!司马迁,贡偊,刘向等等用大量的史实来证明这一点~

二.王莽的赋役思想(公元前42到公元23年)

王莽首先揭露汉朝的“三十而税一”的实际状况是“常有更赋,实十税五也”,他认为最理想的税制应该是结合土地分配制度而规定的田赋制度,针对这一思想他大胆进行社会改革,提出王田制,限制土地兼并。另外,重视工商税收,实行国家垄断。王莽也是第一个开创所得税和资产税的人,其征收对象被要求对自己的收入作估价,然后除去本钱后纯利分为11分,自己留10,给国家缴纳1份,这应该属于所得税范围

王莽的赋税政策无疑有很多针砭时弊的措施,其中的有些改制甚至是比较先进的,但是,王莽政权存活的时间太短,很多改革还未来得及实施就已经胎死腹中了。一个政权的灭亡必然是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长期积累的经济矛盾,以及被损害的阶级阻挠,也可能有过犹不及的频繁改制~但是,无疑他也为东汉的赋税做了铺垫

三.《管子.轻重篇‖盐铁论》的赋税思想(公元76年)

《轻重篇》的作者并非管子,但是他的思想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甚至觉得2002年温家宝总理废除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税的做法也源自这个理论。其认为“民予则喜,夺则怒”,故推崇“见予之行,不见夺之理”的理财手段,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对盐铁实行专卖,如果对盐价提升2钱,则每天就可以多收入200万钱,一个月就为6000万,而以前的税法则不过是3000万而已。这个以不收租税为原则的做法在古今也属于一个创举!

当然,国家专卖也不能乱提高价格,和乱增加收入项目,必须考虑到承受能力。在20世纪今天,由于国家对于自然资源煤,铁矿,石油等的高效开采利用,以扩税源的方式减少了人民的税收,这样才会有农业税的废除,在古代这个是不实际的!

《盐铁论》是昭帝六年一次关于盐铁专卖的讨论,宣帝时期整理成书。其中桑弘羊一直主张汉武帝时期的轻田租政策提到了:古者制田百步为亩,汉武帝制田二百四十步为亩~这个以前农村的会计就是用这个方法测量田亩的!

四.耿寿昌之设立常平仓

在《孙子兵法》中就提到了古代打仗给千里之外将士运送一石粮食,就要耗费二十石粮食,七十万家家养十万人,主要就是在长途运送中需要耗费很多粮食,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历代朝廷,赋税也是一样的,尤其是古代需要以实物粮食作为赋税更加需要民力,浪费的粮食更多。针对这个问题,汉宣帝时期的耿寿昌提出了设置“常平仓”

所谓常平仓,就是把以往由财政调度400万斛田租收入的粮食供给长安,改为国家用赋钱在长安附近地区收购粮食供给,可以省去漕卒一半。这样一来就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运费,不失为一个创举。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思想

魏晋南北朝一般是从曹丕建魏220年算起,至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朝灭陈止,共370年。其中政权更替大致上是魏(公元220-265年).蜀(221-263).吴(公元222-280),西晋(公元265-317),东晋(公元317-420年),北魏(后分裂为东,西魏,以及北齐北周)(公元420年),南北朝(包括宋,齐,梁,陈)(420-589)。

一.曹操的税制改革与治税思想(公元195-220年)

建安九年,曹操颁布了《收田租令》,这里面引用了孔子的话语“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针对当时的豪强兼并,转嫁赋税等弊端,曹操开创的屯田制,计资而税等租调制,开创了中国赋税的新阶段,延续了500余年。

二.西晋占田制与课田制的赋税思想(公元280年)

西晋的税法实施的背景大概是一方面魏末晋初屯田制崩溃,新制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晋朝创立各个阶级都出现在历史舞台,门阀阶层世族阶层等大肆兼并,造成社会动荡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下降!所谓占课田制就是让无论官吏还是平民都要负责相应的田地“男子一人占据70亩,女子30亩,丁男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半,丁女不课!16岁以上是正订丁,13-15是次丁,十二一下六十六以上为老小”

三.北魏均田制和新租调制

北魏的均田制实际上是一种土地管理制度,目的是为了让劳动力和田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为了培养税源而制定的,其主要措施有根据田地性质的不同划分种植种类,再者对于授田对象的确定,再就是对于数量的确定以及如何实施的确定。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为详细的土地成文法。

新租调制的创立背景在于仅仅均田制难以完成北魏的财政问题,必须进行户籍和赋税制度改革,另外一个是由于两晋战乱流民不定,难以确定准确的乡里人数。故此设立新租调制,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三长制,简单的讲就是人数的分配制度,由古代的乡亭闾演变而来,具体方法是“五家设置一邻长,五邻设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另外一个是租调制,其主要目的就是规定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赋税额度,这里就不加赘述了。

之所以把北魏写的比较详细原因在于北魏的赋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持续到隋唐么两税法创立,长达300年之久。这其中即有这个制度的创始人李安世的作用,也有北魏皇帝以及冯太后的支持,无愧于历史上一个英主。


4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赋税

隋朝从公元581年开始到隋炀帝而终共37年(公元581-618年),唐朝从李渊起兵618年开始,历21帝共290年(公元618-907年)。五代始于后梁,后有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嬗替,十国主要割据南方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南汉,北方的北汉。共53年(公元907年-960年)

一:刘晏的赋税思想(公元716~780)

建国初期,开明的君王都会本着轻徭赋役来恢复民力和培养税源,隋文帝和唐太宗都是这样实施的,并且隋文帝生活更是节俭以至于到隋炀帝时期国家府库可以供50年,这也让隋炀帝当了一次真正的富二代。不过到了唐朝,由于名臣辅佐皇帝开明基本上起初的赋税政策都实施比较顺利,这时期一直沿用以前的租庸制。

刘晏是一位实干的理财家,一生经历过安史之乱并在代宗李豫即位后主管理财,他的赋税思想主要有三点,一是“富其国而不劳于民”,二是“敛不及民而用度足”,三是“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就拿第一点来说,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主要做的事情是提高漕运效率,根据长江汴河和黄河渭水的水力不同然后造出不同的船,获得奇效。二呢是通过寓税于价,采用官督,民产,商销的方法获利,大大提高了中央财政的收入。

二.杨炎“两税法”(公元727~781)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农业税发生了重大变革,即“扫庸调之成规,创两税之新制”,两税法的创立背景一方面由于租庸制所隐藏的社会经济弊端比如户部编制严重失实,另外节度使拥有税收管理权限中饱私囊等等,所以建立了“唯一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原则的两税法。

两税法简单来讲有四点,一是“量入为出为原则”作为税收总量,二是“要求税制的简化”两税顾名思义只有两个税目,户税和地税,三是“强调负担能力”,四是“租税改以货币缴纳”。其中核心改革就是“唯一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计税原则,这是历史的进步,后来的张居正“一条鞭”法皆是这个方向的演化。

然而,两税法也有它自身的缺陷,尽管定额之后中央财政有所恢复,但是由于管理问题,配税不均,摊逃普遍。就拿摊逃来说,一个地方本有400户,现在只有40户,但是在定额热的条件下,就必须把其余摊逃的补出来,一家逃亡,其余九家共处。所以后来也有理财者不断的改善,比如从资产税来讲,如果都把赋税归到钱币纳税那么就会钱重货轻,如果货价降低而税额不变那么间接的就会引起赋税增加。

其实现在也是以资产税计税,缴纳钱物,然后如果农村地里的粮食价格变低的话而市场价格不变那么必然人民的购买力就会降低,总之,国家的赋税形式决定了货物的价值。


5 宋代的赋税思想

宋朝自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公元960年)至高宗南渡(公元1127年)共167年,史称北宋。自高宗南渡到元兵攻陷杭州(公元1279年)的152年,史称南宋。两宋建国320年。此时先后并存的国家还有北方的辽和西夏,以及金,南方有大理,吐蕃~

一.庆历新政的赋税思想(公元989-1052)

自太祖创立宋朝之后,内忧外患以致后来不断增兵,另外到达真宗,仁宗时期官员冗杂,兵广粮少,至庆历年间,民穷财困,农民起义时有发生(顺便说一句宋朝是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多的朝代),所以当时的范仲淹,欧阳修纷纷提出改革,开启了有名的庆历新政。

范仲淹的赋税思想在于“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通商贾”,由于范仲淹是一个典型的儒家代表,他对《易经》研究颇深,因此对于厚农桑这一点他从易经的卦辞分析出“损上益下,保民,养民,富民”的观点。具体是这样说的:益卦上卦阳多,故曰有余,下卦阳少,故曰不足,因此刚来而助柔,损有余而补不足。因为益上曰损,何也?夫损上而益下,固其本。本斯固也,干斯茂矣,源斯深矣,流斯长矣。简单来讲,就是如果上层一味的从下层剥削来满足自己,那么只会两败俱伤,民伤国不足,但是如果减少赋税,那么民广税源便会拓广,社会资源便会利用的更加有效,因此国富必须先民富。

二:王安石的赋税改革思想(1021--1086)

自北宋庆历新政失败之后,北宋财政更加困窘,熙宁二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启动新法,王安石在做副宰相的八年里面开创了18种之多,包括青苗法,均输法,保甲法还有很重要的实行机构三司条例司等。

王安石的变法不同于前人的一大特点是对理财的认识,他主张“因天下之力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摒弃了前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狭隘观点,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因此在很多政策中比如青苗法(在国家青苗不接之时由国家从常平仓贷款和种子然后在丰收之时以百分之二十的利润收回)中都有提现~

此外,他对经济另外一大贡献是对于商品经济的赋税思想,提倡与商贾共利,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在宋朝,已经有像欧阳修等人提倡通商,不过他们只是一味的完全通商不加管制,而王安石则利用行政手段和税收手段加以干预的赋税思想去发展货品经济,这估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源之一吧~

唯一遗憾的是,之后的元祐更化把王安石生前的赋税政策完全废除,宋朝又再次萎靡不振并且再也没有振兴起来~
*--

6 总结

自宋朝到清朝鸦片战争以前的封建时代,中国的赋税思想一直停留在如何改进前人的赋税政策,其中最著名的是明朝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更加的把这种税目从多种降到一种,大大降低了管理的难度并且提升了税收的效率。在此后的清朝最有名的摊丁入亩也是赋税思想的一大进步,简而言之,摊丁入亩的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人头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丁税需要和资本或者财产相联系,而不再只是因为“你是一个人”就征税,征税的原因必须是——你有财产。

再到后来,中国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各种税法,很多目前的赋税思想都是西方的复制品,包括个人所得税,资产税等等以前没有出现过的税目~但是不论如何变化,税法之制定必须建立在本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

很多本质的赋税思想已经简单的介绍了,从孔子言“均无贫”开始,到后来一步步演化的各种思想,都是根据当时的国情所提出来的。在我看来,赋税作为“政事”的资本基础,必须要公公平平的实行。我想起以前阅读《汉书》的时候,跟随汉太祖刘邦的陈平,别人评价他是“陈平这孩子分祭肉,分得真好,太称职了!”陈平却感慨地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因此,能否处事公平,人人收益才是一个人能否成事的原因之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