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法国著名画家陈建中的艺术风采

2019-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传承天下

纯粹、谦朴的艺术家——巴黎“洗衣船”里的陈建中

 •唐递宏  莫琤

站在“艺术之都”——巴黎最高地蒙马特山上那栋著名的“洗衣船”(Le Bateau Lavoir)画室前,总会看到导游领着游客来到这里,拿出立体派开山之作,艺术大师毕加索的成名作——《亚威农少女》的图片,向游客介绍该画在此诞生的传奇故事。我们仰望着大门旁竖立的巴黎历史文物标志, 脑海里浮现出曾经居住在“洗衣船”里,在艰难的艺术之路执着地探索和奋斗的毕加索、莫迪里安尼等艺术家。对目前也在这栋法国“国有画室”里生活、作画的著名法籍华裔画家——陈建中充满了敬仰之情。

上世纪70年代,陈建中以其独特的现代具象绘画饮誉巴黎,成为世界画坛具象绘画杰出代表,被称为继著名画家赵无极、朱德群之后的最有影响力的海外华裔艺术家之一。他现已80高龄,但仍耳聪目明,身板硬朗,肤色红润, 看上去无异花甲之年。在法国画坛耕耘了半个世纪的他,至今依然活跃在这个艺术之都。

陈老师的画室是一排中空复式公寓中的一间。这栋“洗衣船”画室的前身是一栋木楼,20世纪初,在这里聚集了一大群以毕加索为核心的画家、诗人、作家。 1971毁于一场大火。重建后巴黎政府安排了一些享受政府支持的杰出艺术家长期居住于此。至今,陈老师和夫人琨妮已在此渡过了41个春秋。

一踏入他们的画室,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宽大的落地窗,窗外是一片茂密的树林。安坐室内可以透过窗户静心欣赏房前屋后摇曳多姿的树林,也可以仔细观察碧蓝的天空,飘浮的云彩。斜阳照耀着树林,被树干树枝削成一缕一缕, 闪着金光的树叶随着微风翩翩起舞,瞬息万变。傍晚时分,一抹余晖射入屋内,整个画室格外明亮通透。陈老师说,窗外的景色给他带来了许多创作灵感。画室里,画具书籍摆放齐整,家居物品以乳白色为主调,营造出一种温馨、舒适、纯净和恬静的感觉。

虽然“洗衣船”外游人如织,几百米之外的山脚下就是那夜夜笙歌的红磨坊舞厅,但是,陈老师画画之余,只喜欢安静地呆在家中,欣赏画册,听听音乐。他说这些足以使他获得巨大的精神满足。

蒙马特高地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家聚居地,19世纪起诸多艺术大师在此留下足迹。雷诺阿、高更、梵高、毕加索、莫迪里安尼等曾经在此生活并建立画室。

像这些大师一样,陈建中走的也是一条异常艰辛的艺术之路。这位极具艺术才华和天赋的画家,1938出生于广东宁川的一个贫穷家庭。1956年考入中南美专附中接受正规美术院校教育,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1962年为了赴法国学艺,不得不放弃学业,移民香港。 1969年到巴黎国立美术学院求学。然而,这个梦想却以失望告终。于是,巴黎诸多博物馆、画廊和大街小巷成为他求取真经的地方。1975年,他以独特的艺术佳作,获得法国文化部支持推出首次个展,"门、窗"系列作品令人耳目一新,震动巴黎画坛,得到画廊签约成为职业画家,从此结束了整整六年半工半读兼职画画的业余画家生活。 六个春秋的日日夜夜,他为了学业,为了艺术的梦想,为了生存,当过家具厂的画工、皮革厂的割皮工、饭馆的服务员...... 尽管如此,怀揣艺术梦想的他,不管身在何处都能挺直腰杆坚持着,只要能挤出时间,就会拿起画笔坚持作画。六年里几乎没有休假,所有的时间除了工作就是作画。每当我们和他聊起这段经历,他总是微微一笑,淡然地说,“这有什么呀!很多人都说很辛苦,我感觉没什么呀!只要能画画,能在法国画画就很满足了。”寥寥数语,传递出他的执着、坚韧、淡定和担当,仿佛他就为画画而生。

陈建中初入巴黎之时,正值法国现代艺术最活跃时期。各种艺术流派风起云涌,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达达派、超现实主义、抽象艺术...... 让人目不暇接。他深陷其中,尝试过随波逐浪,历经过种种探索、尝试、失败,然后是茫然、迷失。但是,天生沉稳、聪颖和敏感的他,静下心来思考着、寻找着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他走进卢浮宫、奥赛博物馆等艺术宝库,沉迷其中。祈望在这里搜寻与自己心灵相通的艺术启示。他对诸多大师作品进行了认真比较。米勒的浓厚生活气息、柯罗的诗情画意、马蒂斯的轻松随意......唤醒了他那颗热爱生活的心,以具象绘画为目标的选择,成为他一生中至关重要的抉择。

他开始关注生活,试图以哲学家的眼光审视巴黎,以画家的目光寻找生活的美。他用近乎超写实般细腻的油画语言作画,使观者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触摸到物体,在视觉、触觉上对事物的感受更为真实,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他把坚硬的石头、泛着寒光的铁枝、粗糙的木板、青翠欲滴的树叶,婀娜多姿的藤蔓,生机勃勃的小草,画得惟妙惟肖,赋予它们灵性和直捣人类心灵的震撼力。 在构图上,他引进了各种当代的艺术构成元素,使画面的结构带有康定斯基的节奏感。大面积与小面积的对比,多与少的碰撞,点与线的纠缠。在物体造型上,与印象派摆动的笔触,颜色厚涂,追求画面那种斑驳淋漓的感觉相反,他采用细腻的笔触,稍稍简化、平面的形象手法处理画面,令画作表现得既有西方古典艺术的严谨,又有现代气息,还具有宋画的风韵。有着董源《雪景寒林图》那样博大、恢弘、宁静的境界。他把画笔聚焦在被世人漠视的世界,破旧的窗户,伤痕累累的墙壁,被腐蚀的铁门,被遗弃的别墅..... 表现出一种悲壮的美。同时也似乎告诫人们,每一个物体都是一个生命体。不管任何事物,都要倍加珍惜,加以关爱、滋养、呵护。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将很快枯萎、变旧、破损直至消失殆尽。当一个物体消失,预示着另一个新物体即将诞生,取而代之。只有深深的爱,才能使生命长盛不衰。他前期的作品以一些微不足道的小景、小细节为主,感性成分较为突出。后期转向画场景,画作显得更为开阔,画面也显得更丰满,色彩的节奏更为响亮,物体造型强调块面感方式,画面的处理更为理性和写意。

从他的画作,我们看到了安详、寂寞、静谧、神秘,正如陈老师纯粹、淳朴、淡定、谦逊的气质。写文章有“我手写我心”之说。我们认为,此话改俩字“我笔画我心”用于陈老师再合适不过。

诠释陈老师的作品,必须与中国文化和西方的各种流派联系起来,不能简单地用古典的标准解读,或用抽象主义的规范来评判。画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以古典的境界, 现代的形象、构图和当代精神, 巧妙地把诸多对立、貌似不相干的因素融为一体,创造出既古典又现代,既写实又抽象,既宁静又富生机的艺术感受。

20世纪80年代,陈老师回到阔别的祖国,深受艺术界的欢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高校纷纷邀请他办展和讲学。鲁迅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还把他特聘为客座教授。目前,他的“洗衣船”画室以及之后在深圳、广州建立的工作室都已成为中法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

绘画生涯50年间,陈建中先后在法国、美国、哥伦比亚、日本、中国等世界各地举办个展44个,参加联展105个,并成为收藏界的热门人选。

独特、寂静、欢欣、多彩的世界----陈建中及其油画艺术   

 •唐递宏

陈建中先生是法国著名的华人画家,他以极具个性,凝聚丰盛文化底蕴的油画问鼎巴黎,其作品成为世界各地美术馆、艺术机构、个人收藏的新宠。

    1975年是他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日子,他首次在艺术之都—巴黎举办个展,第一个把浓缩着巴黎独特历史的沧桑美挖掘出来,第一次获得学术界的好评,从此跻身画坛。

     他那时期的画作,几乎都是表现巴黎浮华的背后,躲藏在街头巷尾常常被人们忽视,其它画家又视而不见的平凡物体。陈先生以诗人的情怀、画家的敏感、哲学家的思想,从巴黎破旧公寓里的门、窗、铁栅栏、废旧仓库的门锁等等这些朴实无华的事物里,感悟到人生无常,岁月无情和世事沧桑。真所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人生芳秽有千载,世上荣枯无百年”的不同寻常的诗情画意,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因此,一批情真意切的佳作《构图1号》、《构图3号》、《构图47号》、《构图49号》从笔端流淌而出。严谨的造型,精致的刻画,逼真的形象,微妙、庄重的色彩变化,洋溢着沉稳、含蓄、静穆的古典韵味。精雕细刻得惟妙惟肖的铜锁,锈迹斑驳、栩栩如生的铁片,伤痕累累的墙壁,年久失修的门窗,吟唱着超写实主义的音律,洋溢着作者怀古的情结,闪耀出现代的目光。当你仔细端详画作,仿佛能从每一把锁,每一扇门,每一块砖,每一道伤痕里读出它承载着许许多多的希望、眷念和回忆。或者是记载着的是童年的天真浪漫、深藏着绵绵情意。或者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非成败转头空,”呈现了一种悲壮情怀,充满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然而,他不仅仅是借景抒情,更是表达一种理念。不为画窗门而画门窗,而是以门窗为介,传递自己的一种意识,一种对人的关注,一种对生命的思考。门、窗随处可见,凡是有人类的地方都有。但是,陈先生透过笔下陈旧、破烂不堪的门和窗,揭示的是斑驳的生活痕迹和事物从新到旧,从盛到衰的轨迹。物体如此,人亦如是,这正是社会与人类的真实写照。

    1975年,当陈建中先生把这批别具风采的画作在灯红酒绿的巴黎展出时,与当时社会形成强烈反差。他独特的视觉,巧妙的构思,逼真而高难度的写实画作,让人们睹物思情,感慨万分。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学术界也纷纷给予好评。法国艺评家苏珊•德•可宁(Suzanne de Coninck )称赞陈先生的画作时说“我们越是深入他描绘精确得令人惊愕的世界,我们就越发现,这些异样的栅栏,这些我们不敢开启的紧闭的门户,这些有如翳目、开向空寂的窗洞,和通往无有之乡的阶梯,其实都是风景,却孕含了宋代名画的固有哲理。唯一差别只是题材而已”。

     画展的成功,奏响了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新乐章,令陈建中先生成为巴黎画界一颗引人注目的新星。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就,依然一如既往地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文化里寻找新的词汇,探索更深层次的文化哲学意蕴。

    艺术要与时代同步,只有与时代同步才能创作出个性鲜活的作品,这已成为陈先生的新艺术观。意识到伦勃朗的艺术与油画颜料的生产技术的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莫奈的艺术离不开色谱的发现,离不开浪漫主义和透纳写意的画风;凡高的创作与高更、莫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照相机的发明,催生了超现实主义……。因此,他撇开门户之见,对现当代的各种流派,做更深入的研究,尝试从各种学说各种流派里吸收更多的养分,滋养自己的艺术,跟上时代节拍。比如:《小窗》、《构图29号》、《构图22》等作品,就是发挥了繁与简、粗与细的对比,大与小、黑与白的对照魅力,折射出冷抽象画家蒙德里安的几何抽象精神。《构图3号》、《构图10号》、《构图51号》则是用色简练,运笔轻松随意的得意之作,蕴含着马蒂斯的艺术风范。娴熟技巧运用得恰到好处,不仅充盈作品深层的内核,而且赋予作品更加鲜明的个性和时代感。

    画家1985年后的作品,题材比前期有较大的外延,由注视“门、窗、墙”,到审视“树林、村寨”。 “树”成为这一时期的重点描写对象,房子由原来的特写退居到“二线”。如果说,前期的油画是用形象说话,感性的成分占主导地位,那么,后期更多的是借助色彩,用理性来表现情感。由写景表情到借景抒情,是两个不同的境界。借景抒情则是艺术更高的境界。《粤东山村之一》、《粤东山村之六》、《里察古风景之三》、《十月的碧素蒙公园》、《依尔的农庄》等等,均为这个时期的代表作。画面里扭动、弯曲、成块状的树叶,有现代派之父塞尚的血缘;单纯、整体的色调、高纯度的色彩与高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静静的画面中常常设置一抹光线,照亮了一束树叶、几棵树干、或者一角山丘,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幽静的树林里,突显的一块亮色,犹如霹雳夜空的闪电,给人一种极强的视觉震撼,有着伦勃朗的遗风。

    诠释他的作品,必须与中国文化和西方的各种流派联系起来,不能简单地用古典的标准解读。或用抽象主义的规范来评判。画家高明之处是以古典的境界,现代的形象、构图和当代精神,巧妙地把诸多对立、貌似不相干的因素,融为一体,创造出既古典又现代、既写实又抽象、既宁静又生机勃勃,洋溢着“独特、寂静、欢欣、多彩”的艺术世界。

    难怪国际艺术评论家协会主席雅克。莱那特称赞陈建中的艺术创作,“有助于我们理解80年代美学转变的重要性”。法国艺评家虞利安•葛勒认为“在他同辈的画家里,陈建中是那些最有机会进入绘画史的一个”。 著名评论家夏硕琦则认为“如果说赵无极、朱德群是到西方研究艺术并取得大成就的第二代海外华人艺术家的话,那么,陈建中可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做出贡献的第三代海外华人艺术家的代表者之一”。

    陈先生艺术创作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眼光,深厚的艺术功力,对艺术的执著追求和不断的探索精神。

   毕业于中南美专附中的他,曾在广州美院油画专业学习,受过严格而系统的基础训练,有着扎实的造型能力。1969年,他怀着满腔热情独闯“艺术之都”—巴黎。二十世纪的巴黎,现代艺术正如火如荼热闹非凡。野兽派、波普艺术、抽象派、立体派……等等各种流派如潮水般汹涌而至,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有的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七十年代超写实主义正蒸蒸日上,如日中天,光芒四射。面对如此繁杂的画坛,陈先生做出自己的选择,他没有加入超写实主义的滚滚潮流。也没有追随当红的华人著名画家赵无极、朱德群的抽象绘画队伍……,而选择了似乎不合时宜,备受冷落、前途迷茫的具象绘画,希望在这片已经荒芜的土地上,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他在巴黎美院的求学以失望告终。而博物馆、美术馆、画廊和大街小巷,成为其求取真经的课堂。以大师的经典画作为师,企盼能凭借大师们敏锐的目光,渊博的学识和超前的意识调整自我,提升审美意识和审美层次。

    关注生活,从生活中不断搜寻美,成为一种自觉。在社会的大课堂里,他努力锤炼振翅欲飞的翅膀。真诚所至,金石为开。五个春秋的孤独奔走,艰难的生存考验,苦心孤诣的上下求索,终于令他踏上了神圣的巴黎画坛,揭开艺术人生历史的新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