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管理专题】若水03:习惯的形成(心理篇)
今天来聊聊计划的最后一个特性:持续性。先来聊聊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
计划的持续性很大程度上与习惯的形成有关,目标是需要积累的,而良好的习惯能够保持稳定的行动输出,因而能够增加目标实现的可能性。一般,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需要经历四个阶段:
1.打破旧有平衡,强迫自己行动。
人是一种习惯性的动物,对自己熟悉的东西会产生依赖感,给予自己舒适感和安全感。前面有说过,坚持的驱动力来自于痛苦和愤怒,需要消耗心力的,因此坚持的过程经常带来不适感,会有轻微的痛苦,这是因为一个新习惯的养成需要建立在打破旧有的习惯平衡之上。我们能活在现在,身体必定是依靠着许多平衡在维持着,我们不是无生命的机器,不可能什么都不改变,什么都不放弃,说要养成一个新习惯就加入一个新习惯的,这不符合生命的流动规律。有流出才会有流进,先放弃才会有收获,这才是生命的本质所在。
建立新的习惯,就是让自己从舒适区跳出,在困难区内尝试建立新的习惯。所以在习惯养成的初期,需要经常督促自己去行动,强迫自己按时按量完成目标任务。以跑步为例,如果跑步时间设定在早晨,那么就需要先改掉晚睡晚起的习惯,这样早上才会有时间去做这件事情。如果跑步时间设定在晚上,那么就需要改掉晚上喜欢追连续剧直到上床睡觉的习惯。而每次提醒自己要去跑步时,就会冒出各种理由拒绝跑步,心里各种纠结,比如“哎呀,今天好累啊,还是不要跑了吧,别勉强自己了。”“今晚XXX剧集大结局了,追了那么久,不差这一晚,明晚再跑吧。”“今天刚下过雨,地面还是湿的,还是等天气好了再去跑吧。”.......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做到知行合一,即使意识里知道要多多运动,要去跑步,但是身体去会被各种事情诱惑而无法做出行动。其实,每天晚上回到家,追着剧集,吃着零食的安逸生活没什么不好,而每天顶着疲惫,强迫自己去锻炼运动,为了一个好身体的生活,也没什么不好的,这关键在于:自己想要什么生活,内心想要改变的动力是否强烈,以及是否能够接受行动的代价,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2.习惯性去做事,抵触情绪减少。
当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会明显地感觉到,对行动的抵触情绪渐渐减少了,身体也慢慢形成一种记忆,到了固定的花时间点就会自动提醒自己去完成计划。穿上跑鞋的一刹那,不想跑步的理由没有那么多了,有时候跑完步下来觉得舒服顺畅,没有什么不适感,心里的纠结以及抵触情绪也没有那么强烈,自然而然就完成了这件事情。这是旧有的平衡已被打破,新的平衡和习惯逐渐在建立的过程。
3.思考在先,行动在后,自然做出行动。
当坚持在30天以上后,抵触情绪已基本没有,从习惯去做一件事,变成很自然而然地去做事情,只是还需要提醒,而且不做就很不舒服,身体的记忆进一步得到巩固。
这个阶段跑步逐渐融入生活之中,已变成一种习惯,即使偶尔因为事情耽搁而停止几天,也还在忙完后继续跑步,因为身体已经形成一种节奏,必须跑步,否则会感觉浑身不自在,不舒服,这就是生活中的锚点。
4.行动在先,思考在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
这是习惯的最高境界,俨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需要思考,直接行动,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变得不可或缺,每天必须去做。但不是每个习惯都能达到这种阶段的,这需要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和生活规律而决定。
当自己成功养成一个稳定的习惯后,也就完成了一次心路历程,一次蜕变,一次成长,再次去养成一个新习惯时,你将会发现,所使用的时间会比原来要短,也更为顺利,这是“带动效应”。慢慢你会发现,旧有的习惯会带动新习惯的形成,而且新习惯的建立速度和数量也会慢慢增加,一个带动两个,两个带动四个(最多),而你的生活也会因为改变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就是习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