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赏析(8)
今天,我又来给大家分享一首古诗啦!今天我分享的古诗,题目叫做《闺怨》。好,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它的全诗吧!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好,看完了,他的全诗以后,接下来了解一下诗人吧!
王昌龄(王江宁,698年—757年),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他早年贫苦,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有“开天圣手”“诗天子的美誉”,代表作有《从军行七首》《出塞》《闺怨》等。
中文名:王昌龄
出生地: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
出生日期:698年
别名:王少伯、王龙标、王江宁
逝世日期:757年
民族:汉族
代表作品:
《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长信宫词》《闺怨》
主要成就:诗歌创作
作品风格:语言精炼、意味浑厚。
好,了解完诗人,以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他们单个的含义吧!
【释义】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理解完单个的含义,我们就相当于马上就要知道了它的全部诗意了,那居然马上就要知道,还不如提前告诉大家了,对不对?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它全部的诗意。
【诗意】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好,理解完它全部的诗意以后,那我们再来把这首古诗读一遍!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读完以后,那我们再把这首古诗分成两部分来一一去欣赏它吧!
〖诗句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闺中少妇不知愁。”点出“不曾愁”,第二句“春日凝妆上翠楼”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而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好,接着我们再来将这首古诗读一遍。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好,接下来我们再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古诗呢?他写这首古诗又有什么含义呢?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创作背景吧!
【创作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好,明白了当时作者的感情,那接下来我们将这首古诗带着感情再来读一遍吧!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读一遍,大家可能记得不是太深刻,那接下来我们再来读一遍!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
悔教夫婿觅封侯。
好了,接下来我要测一测大家是否真的将我今天所给大家推荐的这首诗掌握了,什么都不要看,刚刚我给你说的所有内容你都不要看哦!你只要专心看我给你出的题就行了!可以吗?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做到的,好,接下来我就来给大家出一道小小的练习题吧!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 )夫婿觅封侯。(括号里应该填什么呢?请从下面的选项中选出正确答案。)
A.凝 B.闺 C.上 D.教
这道题对那些已经会背这首古诗的人就非常的简单了,接下来我给大家一点时间,这道题应该大家都觉得不是很难,所以我给大家不是很长时间,大家一定要快点思考哦!
好,我想大家应该都思考完毕了,那接下来我来公布正确答案了!正确答案应该是D。
可能大家有的没有背这首古诗,选错了!没事,只要你在平常的时候多背一背这首古诗,我想你很快就能撵上那些已经做对的同学,而做对的同学在平时也要多背几遍哦!
废话不多说,今天我就给大家讲到这里了,明天我再继续给大家分享!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