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苦后甜
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
任何事物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有其对立面的映衬。甜之所以为甜,是因为有苦的存在。
人们常说“先苦后甜”,这里的苦未必一定要作苦难解,也可以认为是“挑战”,“克制自己”之意。
手机现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几乎是活在了手机里,在手机里生活。如果有闲暇时间,我们很多人会不断地刷剧,刷微博,这样玩上一段时间后,很快就发现玩手机没有意思了。
如果你是一个辛勤学习或工作的人,忙碌一段时间后,玩手机娱乐一会儿,这时你会发现自己不仅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待会儿继续忙起来也会更有效率,辛勤之后的娱乐,会让人觉得手机简直有意思极了。
手机仍然是那个手机,有没有意思是由情景衬托出来的。
如果你一直不限制自己玩手机,那这种没有限制的生活最终只会走向无趣。
生活是要有限制的,需要自己给自己设置限制。
譬如吃饭或者吃零食这个问题。
零食想吃就吃,饭顿顿吃撑,其实这样生活下去会变得有些麻木——对幸福和满足的麻木。
幸福和满足也是要有情景来映衬的。
如果你一直使自己的生活处于所谓的“满足”状态,却不去体会它的反面,这样下去,你会越来越熟悉越来越习惯“满足”的状态,最终若是想体会到极大的幸福感,要不就要限制自己去过一段时间节制的生活,要不就是要在自己原有的“满足”的基础上刷新底线,相比之下,后者明显不如前者多快好省,而且前者可以锻炼人的自制力和容忍的能力,对于心智的发展大有裨益。
人是一种容易被习惯操控的动物,懒惰也能轻易将人俘获,越长大,人的限制越大,许多人都已无意识地不再去成长,只是限定在自己过往所形成的习惯中忙碌一生,过着充满安全感的生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说过,人之所以拒绝成长,是因为对未知充满了恐惧。对自己加以限制,很多人都没有这么去做过,所以充满了恐惧。
还是拿节食来举例子,节食意味着少吃,有些人干脆是不吃,刚开始节食的时候,由于到了饭点肚子会饿,人真的会很慌,听着自己肚子咕咕叫就会坐立难安,到了最饿的时候,严重的会担心自己会不会饿死,一点儿也不夸张,但那只是错误的想法,只要坚持过去了,你发现自己一顿不吃还好好地活着,错误的想法就可以被纠正了,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和极端的想法。
人不能总是活在舒适区里,如果你想成长的话。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目标都是从小目标做起的,这都是老生常谈了。小目标是非常容易实现的,简单地不能再见简单,它会让人不容易被大目标吓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从量变到质变。
生活中,可以实践一下这个“先苦后甜”的理论,也许你会发现你的生活只是调整了一下做事的顺序,但却给你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改变,幸福感也会大大提升。
(在此建议大家读一读《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上面许多观点非常精辟,该书有四本,在此推荐读第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