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能够回到起点吗?
如果人真的能够回到起点,你想回吗?一切重新开始,你愿意吗?我的答案是我不愿意,当然也回不去。可是很多时候,人真的又重新回到了起点,你自己却未察觉到。
时间变了,需求未变
2013年7月,我经历了我认为的人生最痛苦的事情,生孩子和坐月子。因为胎儿过大,将近一天的时间都没有自己把孩子生下来,不得已选择剖腹产。产后伤口痛的让我走路弯腰都痛苦的不得了,并且这种痛持续了一两个月。而这一两个月里,几乎都是我的妈妈在照顾我,七月正值暑假,也是我的先生他最忙的时候,早出晚归见不到人。难得的几次下午或者上午在家里,却还要出去忙刚转学长沙读初中的妹妹的事情。有一次刚回家的他又要出门,原来是要开车接妹妹回家,因为妹妹花光了钱,连坐公交车的钱都没有了。可是那段时间孩子傍晚总是哭闹,好不容易他回来替把手,这时候偏偏要出门,为的只是接妹妹回家,而妹妹这么大个人了不知道自己回家吗,我大吵,他生气摔门走了。我为什么吵呢?因为吃醋,我身体仍然没有恢复,孩子哭闹我更是束手无策,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多希望先生留下来照顾我呀,可是他却因为妹妹一个电话说走就要走了。我指责先生顾妹妹而不顾我,面对指责和争吵,两个人关系变得很僵。三个月后我出门工作,我们和好了。
2019年5月,我认为我已经做了心理上的所有准备,至少这一次没有妹妹的问题,不会再争吵。可仍旧在月子里大吵了起来。我指责先生只有工作,忙个不停,原本计划二宝出生前后留出时间给我们,结果还都被工作填满。先生抱怨我们不知足,他忙个不停的为家庭创造好条件这一切都图什么呀 !但不得不说,这一次吵架吵的很爽,因为我把心底里最真实的需求呐喊出来了。原来我要的只是先生看见我,看见我的累看见我的脆弱无助,我在呼唤爱。六年前如此,六年后同样如此。时间过去了,可是心底最真实的需求仍留在起点。
未被看见和满足的需要会一直停留在原地,一旦重回到同样的情境,需求就被勾起了。生完孩子虚弱无助的感觉,像极了婴儿期的孩子在襁褓中欢呼妈妈的看见和爱。心理学家温妮科特说过,世界上没有单独的婴儿,婴儿是与妈妈联系在一起。婴儿通过妈妈看见自己。婴儿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妈妈或者主要的养育者来看见婴儿,如果没有及时的给予满足,婴儿便陷入绝望的境地。生完孩子后虚弱无助,这样的感受让我心理上退行成为了一个婴儿,渴望被看见呵护,当没有被满足,就对我最亲密的爱人升起了攻击性。看见即被疗愈。因为我已经是一个成年人,我的心智是成熟的,我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我也可以表达我的需要。此时,当我再向先生表达我的需要,而不是指责的时候,他也愿意去满足我了。
时间变了,需求未变。只有看见自己的需求,了解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求,一切就变了,才不再是同一个起点了。
财富变了,信念未变
有这样一个故事,我相信你并不陌生,那就是许多中了彩票一夜暴富的人很快就重新回到贫穷状态,甚至比最初更加贫穷。在我身边也有这样的例子,我前同事跟我分享的故事。他乡邻有很多人家里都拆迁了,得到了很不错的拆迁款,一夜之间多了上百万。对于股神巴菲特来说,钱可以生钱,可是对于他们那里许多拆迁户来说,钱是恶魔。首先因为拆迁按人头算,为了增加人头,所以即便只有十八九岁的男孩子也会在父母的安排下迅速的结婚,迅速的生孩子。不说十八九岁的年龄自己还是个孩子,无法承担起照顾幼儿的责任。这个年龄原本是积累经验准备工作的好年龄,一下子就因为有了许多钱而可以变得无所事事了,日常的生活也变得腐败了,不做事,打牌打麻将度日。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金钱多了,但是事实上他们的信念还配不上这么多钱,于是他会通过各种途径迅速的将这些意外之财挥霍掉。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名的ABC理论,不同的人对于不同事件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并非事件本身引起了这种反应,而是人对这个事件的不同看法导致了不同的反应“看法”在这个理论中被称为信念。在上面的故事中,看起来我前同事的那些乡邻财富增加了,但是由于他们的信念未变,不懂得如何去经营这比意外多出来的财富,看似偶然的方式将财富消散尽,但事实上确实必然。当你的信念认为你配不上那么多财富时,财富自然也就远离你。一切又重新回到原点。
学历变了,问题未变
我有一个朋友的妻子大学毕业后,在长沙找工作,找到一所小学当代课老师,不满意。于是辞职后去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回长沙,结婚生娃带娃,两年半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找工作。因为需要顾及孩子,需要离家近,朝九晚五,周末双休的工作,大半年都没有找到合适的,最后又重新回到原来那所小学当代课老师。因为不满意现状而出走学习,学历提升了,应该是可以找一份更好的工作,但是却因为家庭的原因,不得不已又重新回到了原点。困住我们的不是学历,而是我们对问题的视而不见。最开始选择逃离工作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如不是正式编制,与专业不对口,时间规划与管理等等。再重新回来这些问题并没有自动解决了,而是又增加了新的问题。遇到问题,需要我们寻找突破口,而不是逃离问题的现场。朋友妻子的事情,我了解的不多,我也相信再重新回到同一个岗位时,她的心境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同一件事情,可是人却不一样了。
朋友妻子的这个故事,我也遇到了。就在前几天,我焦虑发作,想到自己即将迎来两年多的全职妈妈生活,我莫名的升起一阵恐慌。这时候我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那就是在职研究生。我期望通过两年的在家网络课程的形式,两年拿到硕士学位,华丽转身。这个想法没有得到先生的支持,夭折了。于是我沉下心里思考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我发现我仍旧陷入的曾经不好的情绪中,而不是看见事情。我现在跟六年前的情况已经不一样了,这是莫须有的担心。这两年我在家全职妈妈同时也是在办公,我有自己的工作,只是最近这段时间遇到了瓶颈,我自己一个人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不自觉的想要逃避解决问题。 朋友妻子的故事告诉我,我要解决的问题并不会自动消失,那么这一次我要当勇士而不是逃兵,勇敢前进,积极面对工作中的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回避问题。
当我不再把提升学历当成挡箭牌时,我发现我无处可逃,我的问题一一暴露。在家工作与育儿的时间分配问题,自我提升与工作时间分配问题,开发客户跟进客户的问题,与六岁孩子的相处问题等等。带着这些问题,我勇敢上路,往前走。从这一刻起,我已经不在起点。
尾声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加持了时间,金钱,财富会让我们变得不一样。但事实上,这些外在的东西并不会改变你的内在。面对你内在的成长,如果你觉察不到,你永远都在原地打转而不自知。
愿你归来仍是少年,内在却不在同一个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