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梦读书

你不知道的台湾

2019-01-09  本文已影响236人  接地气的愚公

提起台湾,你能想起什么?嗲嗲甜甜的台湾口音?日月潭?台北故宫?森田面膜?如果将台湾比作一个人,台湾无疑是一位蒙着面纱的曼妙女子,温柔娴静、时远时近,飘渺而令人向往!

然而,当我们翻开台湾历史时,却发现美丽的背后竟有着这般曲折与痛苦!

我们的印象中,动辄两三千年的文明,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每一个朝代都故事连篇、曲折动听,说也说不尽。拨开历史的凡尘,台湾在哪里?

实际上,尽管台湾很早就有人类居住,但直到16世纪,它才密集地进入近代中国历史。在这之前,尽管我们知道东方有一大岛,但官方对它的关注一直不多,它与大陆的联系并不紧密,更无贸易交往,岛上人口应该也非常少。关于台湾,最早的文字记载应是1603年陈第的《东番记》,陈第是随澎湖水师追逐倭寇到达台湾的,它在大员登陆。根据它的记载,当时的台湾仍是聚落制,没有酋长,谁家的人丁多谁就是当地的领袖。大概也就数十个聚落,人口最多不过千人。不过,这时他发现有些漳州、泉州的老百姓经常往来于台湾与大陆间,与原住民交换鹿皮、鹿角等物产。虽然贸易往来不多,但在1603年利玛窦绘制的地图上,已经有台湾的形象。康熙时代郁永河的《裨海纪游》也记载了台湾,他从台南登岸,台北出海返回福建。

当郑成功正式登陆台湾,台湾就进入了正式有政权统治的时期。“开台圣王”郑成功在1659年兵败南京后,袭取大员(即台湾),建立抗清政权,在岛上延续三代。郑氏海上集团拥有数以千计的船舰,维持了强大的水师,实力非常雄厚,当时正值大航海时代,郑氏将台湾变成东亚航道枢纽,大陆移民一批又一批移入台湾,人口也因此变多,估计有十万移民,十万原住民。郑氏本来是为了抗清,保住华夏文化,却意外地历史性的保住了台湾不被西方侵略。历代台湾人对他很是敬重。清末沈葆桢写有一幅对联纪念郑成功,至今仍在台南赤嵌楼上。

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

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1683年,郑成功的孙子郑克塽投降清政府。清朝统治台湾后,对台湾开始整体开发。两百年间,人口从二十余万人增加到三百万人左右。不过,由于清政府一直防台湾甚于建设台湾,当全世界都出现非常活跃的移民潮时,大陆居民迁往台湾的不算多。18世纪时,大批广东、福建人迁往东南亚,如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等地,但台湾距离如此近,交通如此方便,移民数量都不如以上等地。在清朝开发期间,台湾农业从粗放式逐渐过渡到精耕细作式,经过一代一代的努力,终于将亚热带植物的土地变成熟田了,19世纪初期以后,台湾生产的粮食已经可以供给大多数地区,如天津、北京诸多地区都有来自台湾的稻米,清末华北粮荒就有来自台湾的接济。

鸦片战争后,在列强环伺的时期,1856到1895年间,清政府不得不在台湾开始洋务运动。这期间,沈葆桢、丁日昌和刘铭传等地方首领努力推进台湾建设。中国自行兴建的第一条铁路(台北到新竹)完成,基隆、淡水、高雄等都设立了炮台和港口设施。开辟山地,改革农业和种植业、开矿等,这一切措施都使台湾步入了现代化。不过,因为台湾多山、面积小,各族群在争夺资源的过程中难免斗争,有时候大规模械斗可以牵动数万人,可达数月之久。

1895年甲午战争的结果是台湾被强占。从此,台湾成为日本殖民地达五十年之久。日本将台湾当作提供米粮、食糖、果蔬及其它材料和工业原料的基地。为了承担此功能,日本也对台湾做了一些建设和革命,农业革命中,开始使用化肥、培育新品种、有计划地规划水利灌溉,糖厂也开始机械化,也修建了铁路。但这一切均带有实验性,先在台湾实验,成功后方在日本大面积实施,台湾变成了日本的实验地。日本也进行了文化侵略。要求每一个儿童接受六年基础教育,在台北帝大也训练了很多医生,台湾年轻人的职业选择最多是律师和医生,其它高级技术类和管理类职位都由日本人担任,不给台湾人机会。在糖厂的台湾人也只能做基层劳工,所有技师和管理人员都是日本人。台湾人也没有选举权。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台湾人只能是二等公民。

1945年,八年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接收台湾。1949年,国内战争结束,台湾进入了国民党统治的威权时代。虽然威权时间长达二十五到三十年,但台湾依然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这应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大概也与台湾新一代高教育人口数量多有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期,蒋经国开始推行“十大建设”。这一阶段,台湾开始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开始调整,台湾开始进入经济腾飞的时刻,最终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如果对台湾的地理气候更进一步了解,我们也许更能体会台湾。台湾面积3.6万平方公里,和海南省面积接近,大约相当于两个北京市那么大,面积并不大。台湾岛地形多样,丛林、湖沼、河川、山林、山谷和台地都有,大多数是一小片一小片,连成片的平原不多。加上亚热带气候,树木生长迅速,到处是植物,不易开辟道路。这样的气候和地形,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同地区的人们自然难以交流,也难以形成统一文化,就造成了台湾民族众多的现象,很长一段时间,语言也无法统一,族群矛盾也容易发生。台湾西边较平,东边多山,大部分人生活在西岸,西岸经济也较繁荣。

16世纪至今的四百年,大概也就是台湾的正式发展时期。历史不算长,却充满故事,让人唏嘘。如果你有更多的兴趣了解台湾,许倬云的一本小书《台湾四百年》也许很合适,以上历史内容都是来自于这本小书。书只有一百多页,读来轻松愉快,毫无思想负担。语言并没有太多的雕琢,浅显易懂,读时宛如一位长辈大师向你娓娓道来。当你随着他口语化的文字,跟着时间轴线缓缓而行时,你能听出他复杂的情感,能感受到他博大精深的学识,你能体会到他是如何抽丝剥茧的向你道明历史,他在如何追求精炼和准确。

“我祈求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心存同情,而不是把它当作别处或他方的历史看待。请你理解,一群来自中国大陆的人,在一个海岛上四百年的辛苦和艰难,四百年流过的血汗泪,四百年经历的屈辱和在屈辱底下发出的奋发图强的声音……你们会多一份同情,也会因为同情,所以能更深刻地理解。”这段话是书中前言所说。

今天,台湾的繁荣已从南部区域移到台北区域,人口已达两千多万,是名符其实的华夏明珠。当我们将眼光再一次投入到这颗明珠时,不由得感叹历史的沧桑轮回,谁能想到,台湾的短短四百年发展,竟已是别处的千年!

注:以上史料内容来自许倬云《台湾四百年》;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图片所有权归原作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