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总结 - 2021
书接 年终总结 - 2020 。
1. 前言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回望这一年,拿得出手的成绩,好像没有一桩,能够回想起的往往是一件件的遗憾。
年纪的增长之下,对于时间流逝的感知越来越钝化,对于时间刻度的感知已经放大到了周,而所谓的年度计划自制定之后不久就开始任性生长,指哪打哪变成了打哪指哪,浑浑噩噩地,一年的时间就这么见底了。
如此多的遗憾,总结就更得做了,需要对过往这一年里那些失误以及错误进行复盘总结,用以提醒之后的人生旅程。
2. 概述
过去的这一年里,收获和遗憾并存。
2.1 收获
阅读方面:
正如上面所说,拿得出手的成绩,今年是没有的;而一直未敢放下的阅读方面,今年的表现也是比较拉跨,相较过去,数量方面减少明显,不过依然有几本让人印象深刻:
前两本更多的是传授技巧,而最后一本,虽然出版于2009年,但里面作者所展示出来的职业素养和精神面貌,历经十余年不曾有任何衰减,让笔者自惭形骸。这里再次贴一下:
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过去的这一年里,笔者能够从"自身抱负得不到支持"中慢慢变得平和,正是多亏了被这本书所点拨,想明白了"这件事是你想要做的,还是公司要求你的"?
2.2 遗憾
除了没有啥能够作为本年度标志性成就的收获外,最大的遗憾应该是相较于去年的自己,今年的自己在好逸恶劳方面的进一步放纵,顺从人性进行的无意识娱乐时间越来越长,专注力,自控力,时间的精密把控方面未能感到到改善,甚至有所退步。
每晚回宿舍后依然长时间沉迷于短视频带来的多巴胺中,这一点在今年有增无减,阅读习惯的中断开始司空见惯,负罪感开始减弱。
3. 时间分配
过去的一年里, 相较于硬技能上的投入,今年在软技能上精力倾斜更多;对于硬技能方面,吃老本的情况越来越严重。
4. 正式复盘
接下来,就正式开始本年度的复盘,依然是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虽然每年年末都提醒自己,来年年末的总结里却还是有它。
4.1 坚持/坚韧
这次年终总结我想把人生信条"坚持,坚韧,专注"拆开了说,本小节我们先说前两者。
"所谓的优秀,都是刻意训练和长期的积累在短时间内爆发出来的,大家往往只看到短时间内惊人的爆发力,却忽略了其背后的付出与努力。"
过去的人生经历,尤其是最近几年的所见所感,对于95%的普通人而言,想要变得比身边人优秀,这个难度真的很玄妙:
- 它可以很简单。做事的不二法门,无非就是比别人多坚持一点,多努力一点,多做一些反人性的事,把简单朴素的道理做到极致,多少都能做成点事,所谓的牛逼就是傻逼一样的坚持。
- 但它又很难。因为一开始的热血上头,斗志昂扬并不是什么难度,而之后当热情消退,倦怠感,挫败感如鞋子里的小石子不时出现的时候,能够如最开始那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主动选择身临其境并最终走出来,这会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正是因为坚持这件事是如此之难,所以笔者过往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一些方法论的介绍,利用好你的人性阴暗面 和 觉察正反馈 ,它们从正反两面分别介绍了如何获得"再坚持一下"的动力。
当你选择了坚持这条充满艰辛道路时,一路上伴随你的,往往并非鼓励和赞美,相反各种诋毁之词,嘲笑之语或被动,甚至主动地到达你的耳边,其中有些甚至来自于你的至亲,这个时候的你更需要一些源自自身的力量来度过最艰难的这段时光,如果正面已经无法维系这股力量,请尝试一下反面的力量。
任何时候,大多数人,总是会选择顺应人性的路。
相反,若你能控制人性,走一条反人性的成长之路,那么就容易在竞争中胜出。
比如,别人不锻炼,你锻炼;别人不学习,你学习;别人关心八卦娱乐,你读书;别人说空话大话,你知行合一;别人看重短期利益,你思考规划长远......
最深的护城河,最高的门槛是,哪怕告诉你怎么做,你也做不到。没有秘籍,一切都是公开的。
“我不需要超过哪些天赋异禀的”,“我只需要超过那些懒惰的,就够了。”
4.2 专注
作为人生信条的第二部分,在专注这一块今年做得甚至更搓。
关于这一点,最深刻的感触来自于今年的备考,十一之前下定的决心和设置的计划把自己感动地热泪盈眶。
但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待在宿舍里的时间里没有碰过书,逼着自己离开宿舍之后又发现自己或选择解决个过往工作中的难题,拿着手机发呆等操作层出不穷,但就是不愿意进入备考状态。最终所谓每天十小时的备考时间仔细拆解下来,有效复习时间不到两小时。
诚如极客时间专栏 -《如何成为学习高手》 提到的:
- 直接对手机进行物理隔离,不存在意志力这种东西,没有必要这么考验干部,你对自己过于盲目了。
- 关于“进入专注前的五分种”,这么些年一直在提醒自己,但在实际践行时候完全没有做到,这一点是需要进一步观察和反思的。
- 进入专注后,切莫自己主动挑出来,这一点也是过去数年里总结过的,但在今年依然是一次次地被违背。这也是要求我们总结出一份自己独有的清单,里面列举你在进入专注状态后,可能会用到的东西,例如纸张,铅笔,可以查资料的联网电脑等等,这份清单是专为你自己定制的,你也需要不断地优化它,然后在每次准备进入专注状态前快速准备好这些前置条件,减少被动跳出专注的几率。
- 重视环境的重要性,除了手机的物理隔离外,环境的变化有助于激发大脑,避免大脑进入倦怠之后的罢工。关於这一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下班之后身心俱疲,只有回到宿舍之后才有精力和心气开始反思今天这一天里的得失。
好像是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看到的:"当前有多个任务的时候,除了将它们记录下来以降低将它们放在大脑里所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外,在实际执行计划过程中,不要担心是否有些紧急的任务被自己遗忘或者自己的优先级排序是否有问题,专注于你当前目标,其他紧急的任务,等着它们来找你"。
另外,对于专注的要求一般是发生在私人时间,你可以这么想:“你私下努力不专注,不用心规划;最后几年下来收获和那些摸鱼的同行差不多。大哥,你对得起自己吗?”
4.3 关于学习
老生常谈,耳朵都要磨出茧的话题了,但依然是每一年的重头戏。
笔者自诩终生成长者,但似乎这个成长的速度是越来越慢了,究其原因除了自身精力的分散外,还有就是归功于越发无法压制的惰性了,或者说是待在舒适区里时间越久,对其的眷恋就越深,而且不断加重。
为什么要保持学习?
- 不是说只有亲身踩过坑之后总结出来的才算是自己的,人类的历史是一轮轮地轮回,从经典中去了解前辈遇到过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指导自己未知的人生,这对于深陷泥泞的同学来说几乎是唯一的选择(陷入进去了除了自身原因外,环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你需要找到能够抵御错误环境影响的支撑力量,人们需要外界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动作,但如果外界给你的反馈是错误的,试想我们最终会被引导到哪里),人类是通过一代代的沉淀达到的万物之主,前人踩过的坑后人都得全部从新踩一次的话,人类应该还在茹毛饮血吧,石器时代都到不了。
- 再次强调:是学了才知道有啥用,而不是知道有啥用了再去学。理解这里面的区别,并践行它,你一定会超过不少普通人。
- 人类认识世界所获得的知识并没有专业区分,人类获取知识的思维方式和途径也基本相同,尤其是根源更是完全一致(例如演绎,总结,拆分等),你需要博闻强记来感受这些共性,这也是极客时间专栏 -《如何成为学习高手》 传达的"学得越多,学得越快"。
4.3.1 学习技巧 - 多用/多练
我们学习了多年的英语,却始终无法和外国人正常交流,为什么? 因为你不用啊;将这个观点推及到其他的方面,都是一样的道理。
掌握基本的知识之后,你需要做的是马上开始使用这项技能进行相关的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完善。
如果你开始践行上述思想,那一定要形成这样的心理认知:接受自己开始时候的笨拙,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在一开始就做得很好,不要在意他人对你僵硬操作的嘲笑,他们确实永远不会做错,因为他们永远都不会去做。
4.3.2 学习技巧 - 拆
这个技巧来源于极客时间专栏 -《10x程序员工作法》。作者原意是对于工作的拆解,但殊路同归之下,用于学习上也是非常适宜的。
- 人们在面对一个非常大的学习目标时候,产生的无力感往往导致很快就放弃,通过将目标拆解为阶段性的小目标,通过阶段性的成就不断刺激自己向前,这是非常符合人性的,在这种类似打怪升级的学习旅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对于自控力这种稀缺资源的依赖,将目标达成的概率最大化。关于这一点笔者在 觉察正反馈 中有所详尽的解释。
- 在拆解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随着粒度的变小,可以更为清晰地发现多个学习任务之间的共性,这样你就可以通过合并的方式再次调整学习计划,同时对比分析之下加快学习效率。举个例子:笔者在备考注册测绘师时候,对比自己当下的主职软件工程,突然醒悟之所以自己可以在面对一个名词和要求时候侃侃而谈,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我知道在这种要求下会分别出现什么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业内有哪些解决方案,而这些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又是什么? 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知道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但在我知道了会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案之后,我可以在不需要过多准备的情况下给出较为完整的解决方案。而反过来,想明白这一点后,备考时候我会刻意去理解书里流程之下会有什么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会审视书中的流程,经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感觉。
4.3.3 学习技巧 - 换个环境
这个是受 极客时间专栏 -《如何成为学习高手》 启发,然后再结合对自身的刻意观察:
- 可以区分不同的环境,并通过有意的重复,让身体记住"书房是学习的地方,卧室是休息的地方,单位是工作的地方",这样当你需要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只要大脑能够指挥得动,你去对应的环境下,身体会自发进行相应的状态。
- 如果在某个环境下呆久了,可以主动进行环境的更换,正如《程序员的思维修炼》里的观点"大脑是喜欢变化的,主动作出改变,让大脑保持活跃"。
4.3.4 学习技巧 - 笔记法
关于这一点,过往笔者前后花费两年多,总结的系列文集学习如何学习就是为了系统阐述这个方法论。
关于为什么做笔记,怎么做笔记等等,上面的文集里解释地已经很清楚,唯一的问题就是当初写这份文集时候行文逻辑处于建设期间,现在回头看还是较为欠缺的,但主体思想依然没有变 —— 通过笔记法来克服人性中的弱点,保持终生学习的习惯,保持优秀。
补充下一些最近两年的感悟:
- 用好一个电子笔记本,必要今天觉得这个不错切换到这个,明天又觉得要不试试这个,笔记最重要的是内容记录,能够被你知晓的笔记本都是经过市场考验的,不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在挑选和犹豫上。
- 相较于笔者现在使用的为知笔记,笔者更推荐印象,语雀也可以试试,微软的oneNote也不错(就是同步是个问题,当然这是笔者在2016年最后使用oneNote时候的感受,现在情况如何就不清楚了),笔者现在依然在用为知,理由见第一条。
- 笔记在确保积木组件化的同时,也要多多在彼此之间建立联系,甚至可以考虑创建单独的页面来重新组织这些关联关系。单独的知识点收益很小,但组合起来威力巨大。
- 笔记记录的其实可以等同于你在某件事情上付出的时间,如果你觉得时光宝贵,那更应该多多记录自己是如何使用这些时间,已经逝去的这些时间里你收获了什么?
4.4 建立个人名片
关于这一点,其实自18年里在《软技能》这本书的启发下,过去的数年里笔者一直在刻意进行这方面的积累。可惜地是进展几乎没有。
主要原因其实还是得归结于自身的惰性,不愿意去分析受众的喜好,也"清高"地不愿意跟随主流的low套路,于是四年过去了,CSDN博客,简书,微信公众号三线努力下,物质收益为零。这要是搁早几年的自己,早就放弃了。
为什么要建立个人名片:
- 面对职场危机的主动出击。典型的就是三十五危机,仔细观察下每次公司裁员,最先被干掉的是谁,肯定是那些可有可无的部门和员工,如果你在部门甚至整个集团公司都小有名声,对方动手之前至少得有所忌惮,而且那个时候的你是有退路的,实在不行咱自降薪资,退回一线。注意:你的"没有工作"和上市公司CEO口中的"没有工作"不是一个意思(这句话领会精神就行,不是说必须得上市CEO才有资格)。
- 将扩大影响力作为职业目标,能够大幅抬升的职业天花板高度,降低你的职场焦虑和职业倦怠感。技术上的精进可能受限于业务场景导致无法进一步提升,但影响力扩大这方面,你做好了自己小组的,还有自己部门的;做好自己部门的,还有其他部门的;做好其他部门的,还有整个集团公司的;做好集团公司的,还有同行业的;总之这完全取决于你的个人意志,只要你愿意为之投入,你将有着无穷的动力和目标。
而且影响力扩张这方面,需要的往往不是说你技术得有精湛,当然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础,但影响力的扩大更加依赖于个人的主动性,你得有意识地,不断去散播它,例如主动进行知识分享,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某些活动等等,在这样一次次看似吃力不讨好的行动中,你的影响力润物细无声地就扩散出去了,然后你就会发现很多你根本没见过的人知道你的名字,很多机会在你事先完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自己找上门来。屏幕前的同学,这样想一想是不是有点小激动? - 如果觉得知识学来用不上,觉得工作枯燥无穷,觉得同事怎么和猪一样怎么都教不会,那就将它们作为扩大自己影响力的途径,通过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来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这样一来可以反向促进自己的精进,二来可以留个无心插柳柳成阴的盼头,毕竟你做了这个埋下种子的操作,剩下的就交给时间的酝酿了。
当然这个里面也是有些技巧的,比较重要的一条就是给他人解决问题或者分享知识的时候,切忌口传心授这种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将这些文档或视频沉淀下来,让他人得到进步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精进的空间。 - 最后影响力可以帮你吸引一批有着相同价值观的同伴,你可能无法选择你的同时,但因为你的影响力聚集到你身边的,一定是有着相似价值的,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4.5 关于"马上开始"
关于这一点,过去几年的总结也是提及多次,但今年的日常总结感悟里还是时有记录。
我们总是寄希望于一个完美的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地执行到底,最终取得意料中的成功。但这种事情永远只是理想:
- 没有完美的计划,因为世界都不完美,在这个不完美的世界范围内,怎么可能存在完美的计划。
- 对于实际执行过程会遇到的问题,只有走到面前,你才能知道问题的细节和缘由所在,只有此刻你才算是给出了可执行方案。
- 工具和最佳实践其实承载的就是前人针对问题的思考和总结,如果能够直接在这些总结上起步,确实可以在无形中养成良好习惯,减少弯路成本;但如果没有前人资源,老老实实地赶紧开始吧,别等了,本来速度就比人慢。
4.6 关于“主动”
不论工作还是生活中,经常看到等着抱怨"对方不配合,所以自己工作无法进行下去",“自己已经付出这么多了,对方怎么还是不愿意改变如何如何”的言论,关于这一点,站在旁观者的视野会觉得这类人跟祥林嫂一样,不幸的现在回顾过去几年,笔者自己就陷入过这样的怪圈。
多想想:
- 这件事是你自己想做的,还是被别人要求你做的?
- 再想想你有多大程度上希望这件事做成?
4.7 一些根深蒂固的毛病
- "说教"
相较来说好了一些,但还是偶有发生。
永远记住:三观是人家几十年建立起来的,不会因为你的只言片语改变;即使你是别人主动找上门,再明确对方的真实意图前,不要贸然给出意见。 - ”急躁“
属于多年顽疾了,紧急任务陡增,或者对方表现地过于业务时候就有几率触发这类毛病,这也是接下来的年月需要修正的。
4.8 健康
这一点在去年已经提及过,但今年这个时刻回头看,做得甚至不如去年,年初坚持了近一个月的室内健身,莫名地就停止了。
身体健康是你自己的,你躺在病床上时候,他们会惋惜,同情,慰问你,但不会代替你。
5. 展望
远大的目标就先留在心底吧。
新的一年,只希望父母及亲人们身体能够健康。
其他的,虽然不简单,但至少有办法不是吗?
不论是否愿意,2022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