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377天,15.37君子贞而不谅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377天

原文阅读:
15.37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译文讲解:
孔子说:“君子会固守正道,但并不拘泥于小信。”
启发思考:
本章重点阐述了君子与小人在讲求诚信方面的差异。守信很重要,人无信不立,但守信本身只是外在的形式,真正有价值的在于坚持正确的原则,守信才不失其意义。
“贞”与“谅”,在表现形式上是很相似的,都是执着守信,但实际上却大为不同。“贞”是大信,《易大传·乾·传解》:“贞,正也。”“贞”是成事之本,本固则事成。“谅”是小信,《说文解字》:“谅,信也。”《集注》:“谅,则不择是非而必于信。”小信只关注“信”的表现形式,而不注重“信”的精神实质,那就如孔子所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就像尾生与一个女子有约,大水来了,他坚持所谓守信不肯离开,抱柱而死。他守的这个信,就叫谅。
简单地说,对于国家大事讲求信义是大信,对于个人小事信守承诺则是小信。“君子贞而不谅”,就是要求君子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原则,诚实守信,但是在个人小事方面则不必言信行果,过于拘泥。孟子也说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大人只看道义所在,不会死守自己说过的话,也不会死守过去确定的计划。君子担当大任,谋划大事,无须拘泥于小信小节;小人目光短浅,自甘平庸,因此只能为了琐碎小事而纠缠不清。
《论语》中,孔子就举过这样的例子。春秋初年,齐桓公杀死与自己争夺君位的公子纠,辅佐他的召忽自刎殉死,管仲则变节求生,子路、子贡都曾对此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管仲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因为他不能像召忽一样尽事君之礼。孔子却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在孔子看来,管仲辅佐齐桓公实现称霸诸侯的伟业是“贞”,如果拘守小信“谅”,为子纠尽节而死则是“匹夫匹妇”的愚蠢行为。假如他真的那样选择,中原诸族可能早就被蛮夷异族征服了,现在恐怕不得不过着“被发左衽”的野蛮生活。
孔子自己也有过不守信约的实例。《史记·孔子世家》里记载过一件事:当孔子和学生们离开陈国,路过蒲城,当地正发生战乱,于是被困住了。最后蒲地的贵族们跟他们说,卫国是我们的敌国,只要你们能保证不去卫国,就可以放过你们,孔子答应了。双方盟誓后,孔子从东门出来绕了个圈子,又去了卫国。弟子们很困惑,说答应信守的盟誓,难道可以不守信吗?孔子回答说,这种信可以不守,被逼无奈才起的誓,神也不会听信的。
可见,孔子重“信”是有条件的,它必须以“道义”为前提,符合仁和礼的规定才值得遵守。义当行,则勇往直前;义当止,则特例不变,精明果确。做到“贞而不谅”,正是君子之所以异乎于常人之处,而贞谅疑似之间,正是需要深刻辨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