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不负青春
欧洲有种青年出走的文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3831849/d419ee35a6bd32d3.jpg)
我在长沙太平街逛街的时候,每走一段路程就会有外国友人在那里艺唱,一把吉他,一个话筒,真的很有范儿,歌声也真的很好听......
走着走着,看到一个长得酷酷的小男生,带个毡呢帽,在吹风笛,我驻足停下,并不是他吹得有多动听,而是好奇他的经历,想知道为什么他会独自一人在这里艺演。
后来跟他交流之后发现他是意大利的高中学生,打扫厕所一个学期存了点钱,就来到中国旅行,长沙已经是他旅行的第10个城市了....钱花完了一点也不害怕,就去街上吹风笛赚钱,再继续下一段的旅行。
我那时感触很深,不同的文化背景,年轻人可以这么不一样。他们将来长大以后,能担当的事情也绝对不一样。
在这一方面其实我们中国古代也是有这种出走文化的,宋朝词人柳永说:“今宵酒醒何处?”中国文化里面本来有这个东西。可是这个文化老了,失去了走出去的勇敢。
现在更多中国人的思想就是“不要远行,外面很危险。”
基本上到哪儿父母都会担忧的不得了,所以就出现了后来的“儿行千里母担忧。”
一方面是出自于对孩子的爱,另一方面也束缚了孩子真正的自由,因为有爱所以不要远行......
经常和大学生交流,我说到处走走,趁着大学,给自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往往得到的答复是:小欢姐,我从来都没有出过省,我也想出去看看,但是我没有钱,而且我的父母不放心,外面太危险了......等以后我长大了我再去......
我回以一个笑脸过去,都读大学了,难道还没有长大么?想要跟他说再多,但发现会有无力感,这种无力感是来自于这种思维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难以从他的脑海里移除......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如果不去观世界,怎么会有世界观。
是的,我们大部分人都是知道这句话的,但这仅仅只是一句话而已,一句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
在中国,成年的大学生不敢远行,高中生,初中生更是如此,有些人长这么大都只是在自己的县城里或者村里;
而在西方,14岁就可以承担起照顾自己的责任,自己自力更生了。
在这方面西方教育是更加的能够培养人的独立品质的,西方孩子的独立超乎我们的想象。
![](https://img.haomeiwen.com/i3831849/68ab7f966a799138.jpg)
我记得有一次,有个小伙伴跑过来问我,他知道我去过厦门鼓浪屿,他问我
“我要去鼓浪屿,要准备什么?”
我就会反问他:“你觉得你要去做什么?”
当你自己很清楚要做什么、意志力很强的时候,所有的困难都可以一层层地被克服。
当今的年轻人拥有了太多可以出走的资源与机会,交通方便,信息资源丰富,但是我们就是走不出去,因为思维已经固化了,觉得出去一趟太远,太贵,太危险,还是等时机成熟了在出去。
在同一个环境久了,不但爆脑浆、爆肝,还会变得“僵化”与“麻木不仁”,对生活的感知能力越来越差。
出走是一个很棒的选择,因为不同的环境会改变你的生活质量,避免脑子僵化、心灵麻木。大学四年时间我想有心人总有办法能够实现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