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演员思维

2024-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如雪般飞舞

一、表演的分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派

精髓在于体现人的天性要求,演员应真实存在于舞台,遵循生活逻辑和有机规律。

演员需感同身受地进入角色,如角色是民工,演员应了解民工的生活状态。

体验派是国内外许多表演艺术家遵循的表演体系。

布莱希特的表现派

核心是陌生化效果和建立的方法,演员要高于、驾驭角色,与观众若即若离。

要求演员有自己的思维,去表现角色,做出戏剧动作,例如看向镜头以提醒观众演员在表演。

梅兰芳的表演体系

主张写意手法和适当程式化的表现方式,类似于体验派和表现派的综合。

强调以演员为中心,使用固定或程式化的表现模式,如戏曲中的经典人物形象。

二、表演的元素与导演的指导

行动是表演艺术的首位元素。

导演在确定人物关系和小传后,需寻找行动线,符合人物性格的艺术判断和选择。

导演应让演员理解角色重要性,相信角色,并给予形体指导,而非直接模仿导演的想法。

假使让演员从动作上升到创作。

导演在现场可提供多种思路或规定情境,让演员尝试不同状态来诠释角色

如给演员ABC三种规定情境(如下水道、舒适卧室、雷雨交加的室外),观察其不同表演状态。

规定情境是假使的延伸。

在不同规定情境下给演员提表演意见,有助于找到灵感和创作状态。

三、人称的分类与对白的节奏

人称分类:旁白、独白、对白。

旁白:第三人称叙事,介绍故事背景、社会环境等。

独白:演员以自己口吻阐述故事,表达心理状态。

对白:演员间的对话,推进剧情、揭示人物性格。

对白的节奏至关重要。

好的剧本中每个对白都有其作用,无废话。

对白应准确传达信息,表现人物思想感情和关系。

例子:《鬼子来了》中的对白节奏紧凑,无废话,推动故事发展。

四、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及创作过程

导演应引导而非指导演员。

让演员解放天性,感受角色,而非模仿或停留在表面状态。

导演与演员应共同创作、选择,相互碰撞产生灵感。

避免单向输出。

演员应给予导演新的灵感和创作可能性。

导演要鼓励演员在表演中找到新的表现方式。

五、实践建议与课堂作业

实践建议:在拍摄前让演员充分理解角色和行动线,观察其预表演是否符合创作要求。

课堂作业:选择喜欢的电影片段,分析其中的对话戏和对白节奏,记录不同对话语境下产生的效果差异。这将有助于未来创作时更好地把握对白设计和演员指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