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161|谁敢孝成曾子啊

2024-10-19  本文已影响0人  风清不扬81

【原著跟读,文责自负】

马二先生说,读书人呢一定要进学,一定要中举人中进士,那就立刻光宗耀祖——也就是《孝经》所说的“显亲扬名”,这才是大孝,这才是上层次上境界,再也不用受那生活的苦。

《孝经》是儒家伦理学经典,名列儒家十三经,唐玄宗李隆基为之作序。传说《孝经》的作者是孔子或孟子,但南宋就有人怀疑后人附会。《孝经》第一章《开宗明义》讲了几句著名的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几句话流传很广,谁要没听说过,一定不是中国人。

不过《孝经》刚出版那会,并没有科举这回事,但马二先生还是把自己的想法代入了进去。

且不管马二先生观点如何,反正他是个好为人师的厚道人,有机会还要吹吹自己的著作。他说古人曰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他自问自答,这书是什么书?当然就是考公文章选编啊!哇,一下子上了价值,可见他编书的成就感。

马二先生对匡超人说:好老弟,你回去一边侍奉父母,一边复习备考。就算生意不好、侍奉不周,那也不必介意,还要努力学习写文章。马二先生说,你那生病的父亲睡床上没东西吃,但若听到你读文章,他会心花怒放,难过也会变成好过、哪里疼也会变成不疼,这便是曾子所说的“养志”。

马二先生说到曾子,那是《孝经》里说“曾子养志,请与有余,母啮其指,负薪归庐”,意思是曾参对待父母很好,有酒有肉、逆来顺受。传说他有一次出门砍柴,家里来客,母亲很着急,不知怎么招待,就咬破自己手指,因为传说中“母子连心”嘛,砍柴的曾参感应到了,赶紧回了家。

曾大孝子的故事流传广远,但见仁见智。起码,这“咬指”还能传递信息,显然比较离谱。

还有《孔子家语》里说,曾参父亲把曾参打晕了,曾参醒来后先问父亲打人力气使得太大、有啥不舒服,随后还关起门来弹琴,想让父亲知道自己没事。这事情若放在笔者儿子身上,我必定以为他是故意弹琴装出开心的样子气我。

还有传说,他媳妇因为梨子没蒸熟就端给婆婆,结果被曾参休回老家,从此成了光棍。这种小事情要按照围观读者的看法,显然是暴力父亲养出了直男,绝对是愚孝。

其实《孔子家语》提到,孔子听了曾参的事迹很生气,跟弟子们交代“别让他来见我”。孔子的意思是孝归孝,但该跑要跑、该躲要躲嘛!孔子的逻辑也比较离谱——万一被打死了,就会“陷父于不义”,这就变成了不孝。

扯了这么多,笔者意思是,马二先生啊不管什么都能扯到学习上,跟现在那些饭桌前唠唠叨叨卷孩子的父母一模一样。至于曾参的孝,当个故事听个热闹就好。

马二先生最后说,就算你运气不好,最终没能考公上岸,但熬个禀生还熬得到的——秀才中的第一等嘛,实在不行就像周进一样捐个监生呗。马二先生说的不错,那样起码能在某某县学做个教官,就像作者吴敬梓曾在江苏赣榆县学做教官的嗣父一样。马二先生说,做了教官就有资格替父母讨一道“封诰”,父母九泉之下也荣光。马二先生说自己年纪大了“百无一能”,老弟你少年有成,可以发奋图强,争取“宦途相见”。

其实严格来讲,“封诰”是指明清帝王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授予封典的诰命,县学教官恐怕没这待遇哦,马二先生只怕想多了,但鼓励年轻人上进,确实是一番好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