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养生健康&养生国学与传统文化

闲话阳气(1):阳气、寒湿、体温与生死

2018-12-04  本文已影响44人  eeedba42685b
病入膏肓之膏肓穴

       昨日,堂弟让我给他弄点茯苓;说是祛湿用的;茯苓这样平常的中药采购价也就十几二十多,没想到去药店一问一百多一斤,于是就让我帮他弄些茯苓;据他自己说他断定自己是有湿气,百度里查到茯苓是可以祛湿的。闲来无事就给他把了一下脉,右手脉细小无力,左手重按轻取均是似有而无;很显然这种脉象并非是用茯苓能够取效的;根据他的脉象和面色基本可以断定他这是属于曾经过于贪图含量、饮食不洁所致,就问他平时是不是总是感觉精力不济、气力不足,做起事来心有余而气不足呢?他的回答果然是如此;据他自述一直有饮用冰镇饮料、啤酒的习惯,大便不成型已多年,每次便后马桶总难冲洗干净,平时总是干活打不起精神!

       这种病人不用说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带给人类很多的便利,同时也对人们的健康构成了新的威胁与挑战;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国人的生活经济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的丰富让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也日益西化、现代化,四十年前,冰箱、冰镇啤酒、冰镇饮料、空调那是极少数顶端人士才有机会接触到,今天是绝大部分老百姓都有能力天天使用;就拿我来说吧,在以前没有接触过中医药养生文化之前,也从来没有意识到和思考这些有什么不好;在几年前突然身体出现了故障,静下心来读书习医,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去努力调理自己的身体,才意识自己过去那些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是多么的危险和无道!

       目前国人大部分已经依赖于现代化的西化生活方式,很少有人去反思这有什么不好;其实现在很多慢性病和富贵病都与其有割舍不断的关系;现代化的生活方式直接的后果就是让老百姓完全依赖于现代家电,过于贪图生冷寒凉,久而久之,体质偏向阴寒,风寒湿热缠绵在一起,很难调理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有些基本的国学常识的人就很容易理解,春、夏、长夏、秋、冬四季在国学里对应木火土金水,代表着自然的生长化收藏五种力量;春天代表的是阳和之气和温暖,到了夏末阳气和气温强到顶端,春天因为春天的温暖草木破土而出、生根发芽开花绽放,冬眠的动物也逐步出来活动了;到了夏季因为水和热,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其生长、发育和活动都达到一年四季的极端,比如在夏季大地充满了生机,稻田里蛙声一片,河流里鱼儿成群;即使是在夏季的子夜时分也是人声鼎沸、虫鸣鸟叫;随着秋凉和冬寒的到来,自然逐步恢复了寂静,植物枯黄了,动物也潜藏了,自然的生机也逐步少了。这就是自然的变化,春夏的温热对应着生长,秋冬的寒凉则对应着收藏!

       人类自身更是如此,古人常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草木都会经历春生、夏长、秋枯、冬藏的过程,其实人类也是如此,人的一生中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其实就相当于四季的春夏秋冬;人在少年时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即使大雪天气穿两三件衣服依然是活力十足、不惧严寒;到了晚年到了冬雪季节就很难熬了,穿起棉袄膝盖、手足很多还是冰凉的,衰老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体温很低,非常畏惧寒凉,等没了温度就差不多要去见马克思了!

        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说明,人是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亡;除了一些特殊的病态情况,对于大部分来说,体温就代表着阳气;过于贪图生冷寒凉的现代人,寒凉的饮食不断进入脾胃,脾胃只好启动肾中的阳气来调和,久而久之,脾肾的元气被不断透支,寒凉之气逐步深入入脾经和肾经;元气被透支的同时,身体的阳气和体温也逐步下降了,这就是现代人享受生冷寒凉的快感所不得不承担的代价。

        当人体饱受着十余年的寒凉践踏之后,再用中药、针灸来调理就很难了,至少不是几剂几十剂的中药所能解决的问题了!

       所以《黄帝内经》中的《生气通天论》篇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阴阳应象大论》篇说:阴阳为「生杀之本始」。明代大医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宋代医家窦才更是强调「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毖伤」,他甚至主张要在每年夏秋之交的时候要灸关元穴一千壮,也就是大概灸一个月的时间;其实人的生命全靠在「阳气」二字上做文章。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也只有阳气旺盛,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才能正常发挥。

       固护阳气的第一要务就是节制自己的欲望,改正自己的不良生活习惯和作息习惯,远离生冷寒凉;生冷寒凉是阴邪,邪盛则正衰,阴盛则阳衰!

        切记:呵护阳气,珍爱健康;远离阴邪,杜绝寒凉!

作者 / 张九叔

作者:张九叔,新农人,野居青年,民间采药人,中医文化传播者!

版权声明:本文章为作者独家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果你觉得内容对您有帮助,请动一下手指将文章转发和分享给更多需要知道这些常识的朋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