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笔记(七)
2017-04-03 本文已影响41人
Kant_14
子路问强。
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朱熹注解说,孔子这么说的目的是“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以德义之勇也”。本章的意思也好理解,子路问,一个人怎么样才能算强呢?孔子说,强有不同的强,一种是内在的强,一种是外在的强,披甲执锐,马革裹尸,是外在的强,而宽恕他人,坚守原则,是内在的强。君子更重要的是内在的强而不是外在的强,和而不同,不偏不倚,不论什么处在何种境况,总能坚守自己的原则,就是你要做到的强。
有不少注解提到南方北方之说,算是比较遵从原话,但容易给理解带来偏差,因为不好判断两者的关系,其实孔子的意思,理解为内在与外在的分别,也没有问题,并且更好理解。
“国有道”与“国无道”并不好理解,这一章显然不是在说一个国家要怎么样才算强,而是侧重个人,但国有道或者国无道,对个人的境况并没有确定的影响,难道国家用你为官,就算有道,不用你,就算无道吗?还是说有道无道的字面意思,就是用你不用你?朱熹注解说,“塞,未达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也是把个人之“达”与国之“有道”相联系,如果一定要强加解释,应该可以理解为,如果国家繁荣,百姓安居,君子的理想,也就算实现了,这个时候,还是要坚持历来的操守,以为社会之砥柱。当然,理解为个人境遇的起伏,要顺畅明白得多。
朱熹又说,“此则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强,熟大于是?”就与上一章所说的“中庸不可能”联系起来了。中庸难以做到,能选择中庸之道并坚持,就是最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