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型人格和安全感@三七写作营

2022-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558b5dce1985

想起了一本早前的小说,张小娴的《面包树上的女人》。

小说的主人公程韵,是一个既想要爱情又想要面包的女人。

面包,其实就是安全感的隐喻。

可惜这个愿望,在她最爱的男人林方文身上,始终无法实现。

林方文才华横溢,他爱程韵,却也会为了寻找创作灵感而去体验不同的感情。

两个人之间磕磕碰碰,相恋,分手,和好,再分手。

程韵说:我的不治之症是爱着一个不能给我半点安全感的人。

后来她遇到了很多能给她安全感的男人,奇怪的是,每一段感情都没走到最后。

兜兜转转,她终于明白,归宿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张小娴说:“每个人都想要安全感,都用各种方法想要得到安全感,可无论我们多么努力,无论我们拥有多少,到头来还是觉得没有安全感。

惟有当你认清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事实,你才明白,

安全感从来无法外求,也从来不在这世界以外,它是你内心世界的平安。”

在心理学上,安全感其实就是安全型依恋。

心理学研究发现,安全感和婴儿依恋有关。

婴儿对母亲的依恋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

安全型依恋的孩子,是天使宝宝,信任别人,长大后也容易建立亲密关系。

回避型与矛盾型的孩子,在亲密关系中呈现出更多的不安、退缩与疑虑。安全感还与人格成长有关。

有些成年人的人格中,仍然保留着一些婴儿的心理残余。

当他们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内心会退行成一个婴儿,视另一半为母亲,渴望有一段母婴般高度融合、共生的关系。他们将安全感完全置放在另一个人身上,无法忍受分离。

如同开头讲到的女生,没办法接受男友迟回信息、不接电话、约会迟到等,是因为她渴望和男友彼此之间能融为一体,达到母婴般共生的关系。

然而,我们都不是婴儿了,这种渴望注定要落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