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味深远的恶意
反转、反转再反转,也是作者对读者的一种“恶意”,仅仅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欲罢不能。
开篇读不下,入局停不下来。依旧是我对东野圭吾的感觉。《恶意》的开篇用了近一周,真正读完整本书就用了两个半天,真是神奇。
最大的感叹要数对加贺警官的钦佩,他的执着和能力超乎自己看过的所有侦探主角。经历对校园暴力的失败教训,“逃走了”的加贺老师,并没有忘记那位很恨自己的学生,那是一道疤也是一种动力。“我就是看他不顺眼”,这中间暗藏了多少恶意。
对案件抽丝剥茧的过程除了警察特有的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对人性的揣摩和神奇的直觉。不得不承认凶手的布局十分巧妙,毕竟是其费尽心机的成果。案发第一天手记中的毒猫事件作为一颗种在读者心中的种子,也是极为成功的。为什么会如此成功?只因其完全被恶意浸染,可以无声无息取人性命。
看到结局,不禁为被害人惋惜,他是在以德报怨,可对方却处心积虑的隐藏、培植着恶意,直到自己被这巨大黑暗的恶意所吞噬。换个思路,若他一开始以直报怨,在小学抑或是高中被恶意欺负之时就放弃、远离这份沾染恶意的“友情”,那么对方是否也就无机可乘。
不禁想起老咱祖宗的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明明白白的德,性德,天生具有的品德。“明明德”就是自己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地知道人的本性是什么,应该如何做人。“新民”包括自新和新民两层意思。自新就是日新其德,不断改变自己,完善自己,做一个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新民就是化民成俗,为生民立命,让老百姓树立新观念,过上新生活。“至善”就是最高的善,最高的善也就是无善。无善就是不刻意为善而善,无善的外在形式而有一颗真正的善心。
结合这些思想来看书中的受害者和加害者,如若其中之一知晓并实践这三纲领,恶意不说消失殆尽也会减少很多,各自的人生是否也就此改写。社会飞速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为了得到一些欲望所求就舍弃很多沉淀负重。当我们感受过繁花似锦,回过头又会寻根追祖,努力汲取先人智慧的结晶。
书中的恶意经过了文学加工,但你能肯定这种加工是强化还是弱化了人世间的“恶意”,无从定论吧。反正我是无法想象,只是打心里希望这是强化了的结果。
加贺试图在凶手从小到大的生长过程中找出这恶意的来源,却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但也提出理由之一恐怕是你母亲不自觉流露出的那份轻蔑。由此可见,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多么的重要。
世间原本没有死胡同,不想出来的人就制造了死胡同。
阿淼写于2022年4月14日